城市、老人和纳格拉鼓乐

时间:2013-02-08 09:11来源:伊犁晚报 作者:冯强 点击: 载入中...

 



  "噔哒哒……噔哒……"行走在伊宁市的大街上,你或许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鼓乐声,演奏者一般都是三位老者,有时会加入几位相对年轻的人。


  谁曾想到,这支活跃在城市街头的民间庆典鼓吹乐队(纳格拉鼓乐乐队)与新中国同岁,在伊犁河谷已有63年的历史了。目前这个鼓吹乐队的成员平均年龄75岁,乐队中最小的已有68岁,最年长者今年97岁,他们给河谷百姓带去了太多的城市记忆。



 

  街头老艺人


 


  几位胡须花白的老人坐成一排,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庆典场合,吹着苏尔奈(即唢呐)、敲着厚重的纳格拉鼓,很是风光。这是我为数不多具有深刻记忆的场景,过去这么多年了,他们仿佛依然在我的视线里。


  长大去外地求学,已有很多年不曾遇见他们,以为再也见不到曾给我留下欢乐记忆的纳格拉鼓老艺人。不曾想在一个雨后的清晨,在匆忙的上班路上,竟然清晰地听到那消失已久的纳格拉鼓演奏乐。


  激动、亢奋不言而喻,大步地随着声源寻去,沧桑的面孔、破旧的纳格拉鼓和苏尔奈,他们就在我的面前。急促的心跳久久不能平静,仓促间我要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准备日后再来拜访他们,但这一别又是整整一年。


  近日,与其中一位老艺人的儿子取得了联系,得知他们正在为伊宁市新华东路一家新开业的商场搞庆典,乐队要在那里演奏15天。在演奏地点,围观的人簇拥着这几位老艺人,谁都不想去打扰他们,在人群中间他们忘情地敲着、忘我地吹着……让人肃然起敬,使人联想到十二木卡姆的演奏现场。


  从乐队创建到至今,这支乐队已走过了整整63个春夏秋冬,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有人说,在新疆有喜事的地方就有纳格拉鼓乐,它总是伴随着欢乐出现在人群中。


  演奏休息间隙,今年75岁的纳格拉鼓手巴热·胡佳(曾是纳格拉鼓师玉素甫江的徒弟,目前担任这支鼓吹乐队的队长)告诉我,这支鼓吹乐队创建于1949年,乐队成员最多时达到30多人,他的父亲在世时也在乐队里担任鼓手。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去和转行,最初的成员现在只剩两人,但这几年随着国家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乐队又不断有新成员加入,现在乐队人数固定的有5人。


  年轻人坚持不下来,民间技艺传承目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现在愿意在大街上演奏的人,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鼓乐艺人却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很多年轻人觉得在外面敲鼓是很丢脸的事。"巴热·胡佳说。这些老艺人面对纳格拉鼓乐的传承不无担忧,这也是现在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自己学艺的情景,巴热·胡佳感叹地说,当时跟着师傅学艺还要给师傅钱,在台下学要交5分钱,如果要上台演出,还得给师傅交2角钱,而这种演出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随着社会的变革,这种交钱当学徒的时代已经消失,师徒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出现了师傅给徒弟发工资,而徒弟嫌工资太低,还不愿去干的尴尬局面。乐队的一位年轻学徒告诉记者,因为每次演出学徒得到的报酬少之又少,随着物价的上涨,长期这样下去他们很难维持生计,很多学徒不得不半途放弃。



 

  丝绸之路上的铃铛


 


  伊犁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会,而骆驼成为当时各地域之间往来的交通工具,古老的地域文化被骆驼身上的铃铛携带到了世界各地。西域的胡人在唐朝刮起了一股"胡风",为保守的内地带去了新的思想。唐朝女人也开始学着像胡人一样骑马、射箭、穿低领的胡服,唐朝为西域带去了精美的瓷器和丝绸,两个地域的文化在这条古道上创造出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纳格拉鼓,这个起源于西亚伊斯兰国家的膜鸣打击乐器,在穆斯林传统节日上被频繁地使用,它与西洋乐器定音鼓有着密切联系。公元5世纪,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因伊犁地处中、西文化交会地,伊犁的纳格拉鼓乐又受东方音乐的影响,在套曲结构方式上更接近于东方音乐的结构思维,鼓吹乐队所演奏的鼓点和苏尔奈证明了这一点。


  这支维吾尔鼓吹乐队的全部家当是由一支苏尔奈、三对纳格拉鼓、一个冬巴鼓(低音纳格拉鼓)组成,从右到左,这三对鼓又分为头鼓、中鼓和尾鼓。在新疆各地的纳格拉鼓乐中,据说以伊犁纳格拉鼓乐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并成为维吾尔纳格拉鼓乐的典型代表。伊犁纳格拉鼓师依明·依布拉音和玉素甫江等人曾录制的《新疆维吾尔十二纳格拉鼓乐》,被认为是维吾尔鼓吹乐的代表作。


  演奏重新开始,复杂多变的鼓点像雨滴一样很快从巴热·胡佳的头鼓传开,紧接着中鼓和尾鼓的两名成员从鼓点中分辨节点,配合头鼓节奏,顺利切入进来。这时,婉转的苏尔奈乐也随之响起,一个节拍完成后,负责冬巴鼓的成员敲起基本节奏。据介绍,冬巴鼓是鼓吹乐中最好掌握的,一般由乐队中最年轻的成员或学徒执槌。演奏现场,有不少围观者也参与进来敲两下,不仅增加了现场的互动性,而且让围观者感受到了纳格拉鼓乐的魅力。


  伊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苏国晖告诉记者,纳格拉鼓师玉素甫江是在确认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被命名为"伊犁纳格拉鼓乐代表性传承人",并每年享受国家津贴。据介绍,玉素甫江仍在继续培养着下一代纳格拉鼓手。



 

  滋润边陲小城


 


  岁月流逝,虽然这支鼓吹乐队中的一些老艺人相继离去,乐队演奏的曲种越来越单一,但这丝毫不影响乐队的收入,就是这些简单的乐器,让他们一次次成为一些婚礼、节日、商场庆典的主角和上宾。老人说,乐队每位成员每天最少都能赚100元,有时演出场次多了,一天能挣300元,这个月他们鼓吹乐队的场次已经排得满满当当。前不久,还被邀请到伊宁县去参加一年一度的纳吾肉孜节演出。


  为了能让乐队成员的收入有所增加,巴热·胡佳还专门为乐队制作了精美的名片,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在上面,让会说汉语的儿子担当乐队的经纪人,以便联系更多的演出机会。


  据了解,这支鼓吹乐队现在已经招募了7名年轻的学徒。几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在一天天地老去,而乐队的传承是他们现在最为关心的事。他们每年都受伊宁市文化馆的请求,开班培训年轻一代的鼓手,以后会在这些学徒当中推选出一名有责任心、技艺高超的人来当队长,并将乐队支撑下去。巴热·胡佳希望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民间技艺的保护和开发,给老艺人们一定的经济及生活上的补助,鼓励老艺人将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四川老人因一句承诺守护“国宝”北周文王碑48年
  • 平凉古城墙,逐渐消失在城市化的视野中
  • 半百老人徒步26省到达新疆巴楚县
  • 八旬援藏老人讲述:踏着英雄的足迹进藏
  • 平凉古城墙逐渐消失在城市化的视野中
  • 拉依苏村老人像胡杨般长寿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