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贤达水梓

时间:2012-11-22 11:16来源:《百年甘肃》 作者:李甲中,余贤杰 点击: 载入中...


    水梓(1884--1973年),祖籍河州广河三家集水家村,因战乱其父水应财迁居榆中县(时称金县),龛谷乡{今小康营)。后又因天灾人祸,水应财无法生活,只身逃荒来到兰州。初以挖城壕、沿街卖油为生,后自己开了个小作坊,专制毡帽和毡。随着生意的兴旺,家境才逐渐好转,娶妻李氏,成家立业。


    水梓是长子,字楚琴,生于清光绪十年(1 884年)。水梓9岁就读于南关杨辛伯私塾,18岁以榆中县童生考取秀才,入兰山书院读书。后因在乡试考卷中鼓吹宪政,陕甘总督升允拟革除水梓  1的功名,经提学使杨增新说情,才受扣考一年的处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兰山书院改名文高等学堂。水梓以优异成绩毕业,期间,水曾为学堂总提调杨增新编译俄文外交条约等资料。


    光绪三十四年,水梓考入京师法政学堂政治经济本科。辛亥革命后,学校停课,他返回兰州。水梓在省城联合邓宗、王之佐等,奔走呼吁,响应共和,倡组临时省议会。后因保守顽固势力反对,而临时省议会议长李镜清被刺杀。事败后,水梓连夜只身逃到兴隆山转赴北京继续上学。


    民国元年( 1912年},水梓在京经老同盟会员王耕山介绍参加了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任本部政务委员会和交际科干事,曾多次亲聆孙中山的教导。


    民国三年,水梓从北京法政学堂毕业,回到甘肃,从事教育事业,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甘肃法政专门学校教授。曾代表省教育界出席全国教育会成立大会,并被派考察直(隶)、鲁(山东)、江、浙等省教育。民国十年,代表甘肃省参加教育都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考察教育。自欧、美返国后仍任一中校长,积极提倡女学,创立省教育会,当选首任会长。著有《比较宪法讲义》、《欧美教育考察报告》。


    从民国十一年[1922}起,水梓历任甘肃省政府代理秘书长、狄道(今临洮县)县知事、甘肃省自治筹备处处长、兰州市政筹备处总办、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处参事、全国赈灾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政府秘书长、甘肃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等职。


    抗日战争开始,水梓任甘肃省银行董事长,甘肃省中苏文化协会会长。他积极主张坚持抗战,曾接待进步团体“新安旅行社”与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谢觉哉等频繁交往。在1940年至1949年期间,先后任考试院甘宁青铨叙处处长、陇右公学董事长、兰州大学特约法学教授。1948年,应张治中将军之约,一起视察宁夏、河西等地。两人曾在兴隆山小住数日,纵谈国内形势,表示支持岡共两党和谈的立场。期间,上书甘肃当局,建议停止征兵征粮。支持进步刊物《观察》。1949年,辞去甘宁青铨叙处处长职务,在家整理《煦园诗草》。当时,李宗仁政府委任他为考试院考试委员,他拒不赴任。兰州解放后,水梓立即致函新疆、河西国民党驻军将领陶峙岳、刘任等,敦促其和平起义。


    建国后,水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曾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甘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组建活动。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政协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甘肃省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等职。1956年,他率领省民革代表团参加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并拜谒了南京中山陵,后赴北京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这个时期,他不仅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而且主动捐献兰州市内房产数所,购买飞机大炮,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1957年,在“反右”扩大化中,他因支持实行“法治”而错划右派。“文革”时又遭残酷迫害。但是,尽管这样,水梓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并未因此动摇;对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无比欣慰;对祖国统一大业怀着殷切期望,曾写信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士朱绍良、田炯锦等,呼吁响应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他临终前,在病床上念念不忘在台湾的门生故旧,盼早日回归大陆。1973年2月4日,水梓在兰病逝,享年90岁。


    水梓的一生,是伴随着祖国从衰落走向繁荣强大的一生。他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辛亥革命后,他竭力主张“共和”,一扫甘肃落后闭塞之风。正因为这样,他的强烈爱国热情贯彻到以后的教育事业中去。“教育救国”曾是当时知识分子的进步思想,水梓就具有强烈的“教育救国”思想。他在任一中校长以及后来任省教育厅厅长期间,主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考察欧美教育后,他深深感到发展科学技术是国家富强之重要途径。他在《甘肃省工业会议成立纪念特刊》上题词:“神禹往矣,考下失传;货弃于地,国计维艰。科学技术,借石他山。群起建设,力能回天。”他还提出要吸取外闰的科学技术,非学好外语不可。他本人精通俄语,也懂英语,任省立一中校长期间,特别重视英语教学,为此曾引起当时读经派的非议。至今兰州一中外语成绩之优及其子女外语水平之高,是与他的倡导教育分不开的。水梓提倡“尊师重教”,他为甘肃教育界有成就的人士绘制画像,张贴在省教育会的楼廊墙上,以示表彰。每逢年关节日,水梓让上学的子女携礼品、持名片去拜谢老师。正因他的言传身教,其6子2女以及孙辈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各自为建设社会王义贡献力量。


    水梓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长于诗词,收入《煦园诗草》有500余首。40年代,他是兰州“干龄诗社”、 “和平诗社”的主持人,推动了兰州地区诗歌的发展,享有“西北‘东坡”’之称。他尤其擅长书法,善于吸取各名家之长,晚年归宗于褚(遂良)、虞(世南),形成了自己独特风,字体端凝持重,清秀潇洒。1948年,他为张治中将军在榆中兴隆山修建的“喜松亭”书写的亭额及对联:“静调琴韵听流水,更历岁寒爱老松。”颇受书法家的赞赏。


    水梓一生喜爱戏剧,并对戏剧很有研究。他对秦腔的源流有独特的见解,著《陇上旧剧琐忆》。冯玉祥部队入甘后,他曾与魏绍武在兰州创办秦剧“觉民社”,为甘肃秦腔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他对戏剧的兴趣很广泛,不仅仅限于秦腔,其他剧种如京剧、豫剧等,也多为欣赏与研考。更值得一提的是水梓一反历代文人学士蔑视戏剧艺人的世俗观念,他认为艺人(演员)在文化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对民国初年兰州著名演员史月卿和以后豫剧名演员常香玉、陈素贞等人的表演艺术,大为赞扬,并备加推崇。当文史学家们津津乐道戏剧时,水梓说:“戏剧中,大有学问在焉。”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毛主席对其曾有评论:“顾颉刚先生的学问,一半是戏中得来。”由此可见,水梓学识渊博 ,善于辞令,也是与他喜爱戏剧分不开的。


    总括水梓的一生,他为人谦虚,治学严谨;思想开明,追求进步;社交广泛,平易近人。特别是由于从事教育多年,桃李盈门,受教益者甚多,至今仍为他们所深深怀念。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