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金文世界 篆刻潇洒人生

时间:2012-10-09 10:45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王琛 点击: 载入中...




  甲骨文作为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于大家而言它并不陌生,而在甲骨文之后流行的金文你又了解多少呢?原本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现如今被刻在了玉石上,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新疆文化界的人这样评价他: 薛林先生这样给昆仑玉注入新的文化内容,让玉石恢复它的文化品格,使人在把玩玉石时,不是想着用金钱体现它的身价,而是去感受它隐隐向外辐射的文化感染力。由浅入深地接触到玉石文化。8月11日,新疆都市报记者来到薛林家,家中千奇百怪的玉石上刻着金黄色的古体字,这些字散发着熠熠夺目的光彩,记者随即走进薛林的金文世界,感受他与金文的相遇、相识、相知、相守。

 

  因篆刻相遇金文

 

  金文原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中国在夏朝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那么,做老师出身的薛林是怎样和金文相遇的呢?


  1982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薛林成为一名教师,可常常因为字写得不好,而被学生笑话。为了写好板书,薛林可没少下功夫,无意间他在隔壁叔叔家发现了一本字帖,字帖中精妙娟秀的字体让他着迷。经过多年的练习,薛林在书法写作方面已经是小有名气了。之后在乌市书法家协会还认识了多位书法大家。


  薛林发现名家们写完字后,还要在字画上落款盖章,且印章的种类花样繁多,有闲印、室名印、引手印、鉴赏印等。起初薛林总是找人帮忙刻印章,后面发现印章里也有大学问,不如自己来试着刻。于是薛林在工厂里找来锯条做刻刀,在青田石、巴林石(这些石头硬度低,易上刀)上摸索着开始篆刻起印章来。


  篆体作为中国汉字古代书体之一。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广义上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据史料记载金文存在于甲骨文之后,秦代小篆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金文更在周朝处于发展的全盛时期。


  缘于篆刻的兴趣,让薛林与金文相遇并结下不解之缘,正值二十几岁的薛林陆续收集了近15个版本的篆字字典。

 


 

  投身文化与金文相识

 

  自从薛林与金文“相遇”之后,一次外出上大学的机会,让薛林放弃了已经从事了8年的教书生涯,选择了食品工程专业。求学期间,他手边总少不了一把刻刀。“只要一有空了,就会拿出模子来琢磨一会儿。”薛林说。


  在学业结束后,事业上的起起伏伏让他已经无暇顾及曾经喜爱的金文了。直到有一天,他被送进了医院并怀疑得了肺癌,内心恐惧和不知所措的他发现还有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没做。这时,他想起了被搁置一旁的老朋友——篆刻金文。


  也许是上天跟薛林开了一个玩笑,肺癌是医院误诊。薛林回忆说:“虽然是次误诊,可对我是个不小的打击,突然让我觉得特别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于是他拾起被丢弃了十多年的刻刀,回归到金文的篆刻中。这也成了薛林人生中的一次转折:离开商业圈,投身文化圈,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取舍,才有了他与金文的“相识”。

 

  翻阅古籍与金文“相知”

 

  此时薛林已经年过四十了,养病期间他开始潜心研究印章的篆刻艺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水浒传108印”、“《道德经》汉印81方”、“百寿印”(100个寿字加12方属相印)。


  在篆刻301方印章的同时,薛林发现篆刻过程中有很多字需要查阅多本字典才能找到其笔画的写法,于是他决定:将中国历史上包括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在内的61位杰出人物的1000多条经典传世语录翻译成金文,以供大家在书写金文时通过翻译出的语录很快就能检索出想要找的字。


  文字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发生衍变。金文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大约1200年的时间,在商殷时期留下的金文与西周时期的金文就有很大的差别。据史料记载,金文共有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这就让薛林很头疼,在翻译的语录中有很多字在字典里都找不到,这时就需要用汉印和小篆来替代。为了确保文字笔画的准确度,为了一个字的笔画去翻阅五六本字典也是常有的事。


  薛林淡淡地笑着说:“我从没想过用金文来翻译语录会是如此繁杂的工程。既然选择了,就要按照目标去完成,我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做成了一件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经过反复的修改、排版、装订,才有了今天书中的金文书法和繁体字、简体字、现代译文得体地组合在一起的成果,让许多不懂金文、古文的人,也能在书中学到古老的金文文化。


  编撰《金文国学语录》的过程也是薛林与金文“相知”的过程。薛林翻阅了大量的古文字典,仿佛回到了青铜器时代,并想要一探究竟,薛林说道:“我深深地被金文吸引,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舞着我。”

 

  与玉石篆刻相守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是薛林把金文刻在玉石上的第一件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薛林在玉石二手市场“淘”到了一块青玉。他在这块青玉上刻下了这首唐诗的金文版,令他惊喜的是,在玉石上做雕刻很有手感,加上金文书法的配合,这块玉突然就有了灵性。玉石和金文碰撞出来的灵感让薛林有了人生的新方向。


  2009年,薛林将10本《金文国学语录》和30方印章(玉石刻的印章,在侧面可有金文)带到了天津,作品受到多位书法专家认可。这次旅行将薛林与金文玉石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在玉石上篆刻金文对雕刻刀法、玉石品质、绘画功底,特别是金文书法功底都是考验,薛林慢慢开始收集起大大小小的玉石,并将玉石变废为宝。玉石书法作品在保留原有宣纸书法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金石韵味,在流畅中透着古拙,使作品更具魅力。


  薛林说:“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笔画就好像铜液体在铜器上流动的样子,起笔和收笔都是圆润的,没有固定模式的约束,可以突破格子的束缚。写金文书法时,心绪也随着笔法的变幻感受行云流水。”


  两年前,薛林有了自己的金文篆刻工作室,他每天都在工作室里度过他最快乐的六个小时,并在这方寸之间的金文中享受他的整个世界。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