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甘肃农业的命脉

时间:2012-08-22 15:58来源:《百年甘肃》 作者:马永强 点击: 载入中...

 

榆中北山庭院集水窖

    甘肃水利事业的发展自汉代霍去病开始距今近两千年。在1949年以前,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及黄河干支流的盆地地区,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一切提灌设施,如黄河水车、打井等措施,开发、利用水资源。尽管如此,到新中国成立,全省粮食亩产也只有52公斤、粮食总产也仅206万吨。解放后,水利事业长足发展,经过新中国半个世纪的艰难曲折的历程,甘肃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逐步形成了以灌溉、防洪、发电、供水为主的水利系统。1998年,全省粮食亩产201.8公斤,总产量达到871.95万吨。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甘肃,在远古时代曾是一片森林茂密之地,湖泊密布,河流纵横,植物盛,气候湿润。然而不断的兵燹和连绵战火以及过度的垦荒,却使大片森林、草地到明清时期已不复存在。植被破坏、沙漠推进,记忆中的高昌故城、黑水国、锁阳城、骆驼城一个个随着逝去的历史烟云而死寂,昔日繁盛的丝绸古道因水的缺乏而撒满残垣断壁与跋涉者的白骨。干旱肆虐,时刻威胁着人们生存,“风吹石头跑”的河西,寸草不生的陇中,饥渴难耐,嗷嗷待哺,等待、寻觅着水——这一维系人类生存的生命之源。所以,与干旱抗争而求生存的“生命工程” ——兴修水利便伴随着陇右百姓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公元前12 1年的汉武帝元鼎时期,汉王朝驱逐匈奴,将疆域扩大到河西。为巩固边防,遂移民屯田,开渠引水,发展灌溉农业,这是甘肃水资源的最早开发利用。然而,这时候的河西水草肥美,牛羊成群,是一块发展农业、畜牧业的宝地。元顺时,甘肃中部开始兴修水利,永登庄浪河上修建龙王渠引水灌溉。明、清以后,先后在黄河、洮河、大夏河、大通河、湟水、渭水等干支流上修渠引水,用于灌溉。始于明嘉靖年间的提河灌溉是安装在皋兰黄河岸边的第一木制水车。此后,永靖、皋兰、靖远、景泰等地,安装木制水车300多座,黄河两岸的土地得以灌溉。此外,从明朝就已开始利用地下水,皋兰、景泰等地农民开始打井取水。因此,从西汉到1949年,甘肃水利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前期所修水利工程,时兴时废,主要分布在河西,191 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现代水利科学输入甘肃,洮惠渠、湟惠渠、汭惠渠、永乐渠、永丰渠、登丰渠等一批水利工程得以【兴建,、到新中国成立时,全省5045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471。3万亩,其中河西392。6万亩  ,  占83。3%:黄河流域74。5万亩,占1 5 、8%;长江流域4。2万亩,占  0。9%。而粮食平均亩产却只有52公斤,粮食总产量仅为20。5亿公斤。这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一遇大旱,我省仍然饿殍遍野。


    甘肃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还是建国以后,1950年,甘肃最早的农田水利测绘正式开始,古丰渠管理所——最早的灌溉管理机构成立;武威黄羊镇灌溉试验站这一全省第一个灌溉试验站建成。一场以兴修水利为主体的“绿色革命”、“生命工程”宣告开始。


    1956年,在干旱与贫困的抗争中,新中国甘肃历史上早期一批有名的灌溉工程上马:武山东梁渠引水上山工程;临夏北塬渠引水上塬工程;总库容为2400万立方米的山丹县祁家店水库;灌地56万亩的自流灌溉工程昌马河工程等。截至1957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645万亩,比1949年增长了3 7%,—亩产达到67公斤,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一个了不起的腾飞。然而,正当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准备再造辉煌时,一件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悲剧发生了,“左”倾路线、大跃进的产物——“引洮上山”工程以失败告终。横跨陇西、陇东两高原,落差700米的引洮河水到董志塬的这一引水工程,包括21个县市,总长3500公里,灌溉耕地2000万亩。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竟是在没有水文地质资料、没有实地勘察、没有任何技术论证的前提下,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决定的。1 6万劳动大军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水。但是,主观意志的“跑步跃进”却无法替代、逾越严谨的科学和客观的现实条件,工程第一步便以1959年7月的洮河水暴滩、大坝冲垮而失败。。三年困难时期,“引洮工程”在饥饿、死亡的威胁中不得不宣告下马。


    但是,失败的阴影和伤痛并没有压垮与旱魃抗争的人们。““陇中苦,甲天下”,  “有河水不流,山是和尚头,十年九不收,风沙不断头”这一严酷现实不能不使人们又梦见水。人们擦干眼泪,吸取血的经验教训,开始了新的征程,1969年10月,甘肃水利史上有名的景电一期工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日子里动工。1974年,千年荒滩景泰川流淌着黄河水,  “自己设计、  自己施工、自造设备、自筹资金”的景电一期工程,创造了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随着1994年景电二期工程的完成。如今的景泰、古浪灌区,条田连片、渠路成网,五谷丰登,先后安置干旱山区的移民7万多人,农民人均收入由70年代的80元增加到现在的1820元。与此同时,河西走廊这全省最大的灌溉农业区水利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建成和扩建了双塔堡、鸳鸯池两座大型水库,修建了南营河、西营河、解放村、鹦鸽嘴、双树寺、瓦房城、李桥等17座中型水库和摆浪河等1 30多座小型水库,总库容达IO亿多立方米。七十年代,河西开始机电井建设,又增加井灌面积近200万亩。这一切都为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河干流上,在继“高峡出平湖”的刘家峡水库之后,也相继建成了盐锅峡、八盘峡等水库,增强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如果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甘肃的水利事业还是在政治风浪的夹缝中艰难前行,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机遇便是水利事业腾飞的新纪元。1982年以来,甘肃先后兴建了皋兰县西岔电灌、靖远县刘川电灌、兴堡川电灌、会宁县白草塬电灌、甘谷县南岭渠等。其中,引大人秦因创造了多项奇迹而被称为“陇上都江堰”,它的总干渠盘道岭隧洞全长15.723公里,是世界第七、我国第一的长隧洞;它的总干渠、干渠、支渠全长880公里,相当于京杭大运河长度的49.5%,是“引滦入津”渠线的3.8倍;它是中外罕见的“地下长河”,干渠以上工程穿过7 1座总长1 10公里的隧洞群,不一而足。历时18年努力,中意日等同联合作战,实行国际招标的这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于1994年10月10日通水,它年自流引水达4.4亿立方米,保灌86万亩,不但可以解决灌区40多万人的溫饱,而且,可以安置移民8万多人。昔日干渴、贫瘠的秦王川苏醒了,焕发着无限的生机。


    针对干旱山区地下水奇缺,畜饮水极其困难的状况,自1995年7月开始,甘肃省委、省政府动员全社会实施“121”生命工程,每户整修100平方米的雨水集流场,挖两眼水窖,发展一处庭院经济。经过几年的努力,生命工程“1 2 1”已见成效。这一从实际出发、行之有效的与干旱抗争的生命工程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不仅如此,一场科学种植、高科技节水的生命革命也在广大农村开始实施,这将更进一步增强黄土地与自然抗争的能力。


    今天,经过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努力,一个以灌溉、防洪、发电、供水为主的水利系统已在甘肃初步形成。至1 998年底,人民政府投入资金115亿元,共建成4400多个大中小电力提灌工程、294座大中小型水库、888座塘坝和3万多眼机井,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发展总和。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