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巷:曾经磨坊遍布是西安的米面市场

时间:2012-05-07 23:47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粮行历来是有钱人开的,几位老板显得很“势大”。



位于粉巷的西安市第一医院



民国时的粮行,门前有“太平水缸”,既能防火,又能洒水扫地。



粉巷东口




  粉巷仅有329米长,而它的名字却为西安人所熟知。过去,由于与商业中心南院门相接,粉巷也曾是西安城内颇为繁华的地方。而有关粉巷名称来历的种种猜测,则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

  粉巷的东头与南大街交会,西头则连着南院门街,算不得偏僻小巷,甚至还是连接南广济街和南大街的干道,街边的商铺、酒店更是不少,不过,与车水马龙的南大街相比,这里的确安静不少。

  名称来历与老百姓的“饮食”有关

  今天的粉巷虽然不及南大街繁华热闹,但街边的时尚小店却不少,街道两边的合欢树,每到夏天便挂满了红色的“绒线花”,在风中摇曳多姿。这样一条亮丽的街道,难免让人把它的前世和胭脂水粉这样与女儿家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难怪坊间一直有传言,说粉巷在古时是卖胭脂水粉的地方,又说这里曾经开满了青楼,是西安府里最灯红酒绿的去处。

  如果你也这样猜测粉巷的过去,恐怕是要以讹传讹了。考诸方志,这条被赋予浪漫色彩的小巷,其实与脂粉、青楼没有丝毫联系,是因为明清时遍布磨面的作坊和粮店而得名。

  一千多年前,粉巷所在地位于隋唐长安城皇城里,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说,当时粉巷的位置,约在太常寺北,皇城第六横街中段,东口在安上门街。唐末皇城改筑为新城后,这里逐渐成为居民坊。大概在明末清初时,这条小巷便以“粉”为名了,可见那时,这里已经因加工、销售面粉而为人所知。清康熙年间的《咸宁县志》记载,当时,粉巷是西安府城里的猪市所在,由此可知,古时的粉巷其实一点也不浪漫,而是实实在在地与老百姓的“饮食”有关。

  粉巷的米面市一直持续到民国。辛亥革命后,军政府为了调控粮价,安定民心,从1911年10月25日开始,在粉巷设立粮食平粜处,将接收的清朝库存粮食十几万石,开仓平粜,平价供应给市民。据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到了1930年,西安有9万人口,这些人口主要居住在南院门、五味什字、粉巷一带,以及东关地区。民以食为天,人口集中地区的米面市也兴盛起来,当时,粉巷、东关、西关、桥梓口成为西安最主要的米面市。

  86岁的老西安胡宝瑛老人说,解放前,粉巷是西安市三大粮食市场之一,这里用的都是30斤或28斤的老斗。1946年,西安面粉业公会机关报《新国民日报》在粉巷创办,当时粉巷粮食行业的兴盛可见一斑。

  直到解放前后,粉巷里还有多家粮店。72岁的何老先生告诉记者,粉巷的店铺没有南院门多,街道也不比南院门热闹,不过,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粉巷里有几家卖米面的铺子,在这里买粮很方便。

  商会、银行、信托公司都看上了粉巷

  一提起粉巷,很多老西安马上就会想到与它紧邻的南院门。从清代到民国,南院门一直是西安市的商业中心。葛慧说,解放前,很多西安人都认为粉巷是南院门的一部分,而位于南院门东的粉巷,那时也算是商业比较繁荣的地带。

  在清光绪年间的《西安府图》中查找粉巷,可以看到它与竹笆市街十字的交会口,是福建会馆的所在地,巷南从西向东还有“大公馆”和“永宁观”。

  《西安老街巷》中载,解放前,粉巷西口路南是商务印书馆的所在地,到了解放后,这里成为西安市第一医院所在地。不仅如此,创建于清末,延续至民国的“长安商会”,也曾驻于此处。据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陕西商界著名人士王怡然、严辑函、郑吉安等人发起成立“长安商会”(成立之初名为陕西商务总会)。商会成立之初,会址设立在西大街,不久租居西安市粉巷原商务印书馆旧址,后又迁至湘子庙街。

  粉巷还是西安较早的金融中心的一部分。由于南院门的商业中心地位,清代时,盐店街、五味什字、南院门、粉巷一带,集中分布了不少钱庄。到了民国时期,许多新式的银行也大多分布在这一带。据《西京要览》记载,民国时期,不论是传统的银号,还是新型的银行,在粉巷都能找到。这里有老字号钱庄“和盛协”。1933年11月,交通银行在西安开办了第一家分行,其地址就选在粉巷。曾在车家巷居住的胡宝瑛老人还记得,交通银行位于粉巷西北口,有一个阔气的水泥门楼。194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成立时,也将行址选在了粉巷。

  西安最早的信托业,就诞生在粉巷。1931年,设立于粉巷的“通济信托公司”成立,该公司以买卖房产地皮为主要业务,是西安首家私人集资经营的信托公司。

  不仅如此,目前所知的西安市最早的公共汽车站,也在粉巷。民国初,西安城里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人力车(黄包车)。到了1923年,长潼汽车公司开办了从钟楼至东门的“环城汽车”,并投入两辆汽车,这是西安公共汽车之始。此后,西安的公共交通事业开始有所发展。1943年,“西安粉巷汽车站”正式运营,开通从西安到韦曲、太乙宫、王曲的交通车,这是目前所知的西安市第一个公共汽车站。

  罗道台的公馆在巷子西头

  除此之外,粉巷还曾有许多深宅大院,许多有钱人都在此安宅置院。粉巷附近的老住户薛辛娥女士说:“解放前,西安人盖房子很讲究,院子很深,有钱人都是好几进的房。那时候,粉巷也有不少大院子,街道上的深宅大院一个挨着一个。最有名的,要数粉巷东头街北的一座大宅院,附近的老户没有人不知道的。那座院子门脸虽不大,但里面却很深,老人们都说,这是民国时一位国民党官员的宅子,后来这个官员去了台湾,宅院便荒废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粉巷街面改造时,这座老院子才被拆除。”

  胡宝瑛告诉记者,粉巷西口交通银行的东边,还曾有一座罗道台公馆。胡老人说:“我的一位同学就是罗道台的孙女,小时候,我常去她家玩耍。罗道台家的院子不是西安民居的那种长方形的深院子,而是北京的四合院形式。西安民居都是窄长而深的院子,罗道台家的院子却是四四方方的。我还记得他家院子的样子,一进大门,对面就是三间大厅房,厅房足有五间宽,接着进二门,二进院子两边都是厦房,正房是卧室,院子里还有一个走廊。”

  解放前,粉巷中段还曾有一个警察局(又说是交警队)。葛慧老先生还记得,那时候,粉巷和其北边的西木头市是连起来的,它们之间是一片空地,后来空地上形成了一个市场,一些商贩逐渐在市场上盖起门面房,天长日久,西木头市便与粉巷分开,成了两条平行的街道。

  市第一医院在此扎根62个年头

  解放后,由于交通便利,紧靠南大街,临近钟楼,粉巷这条仅有三百多米长的小街陆续驻扎过许多单位。其中,时间最久,也最为有名的,要数西安市第一医院了。从1950年迁至粉巷30号至今,第一医院在粉巷已有62个年头了。住在附近的老住户们,只要提到粉巷,都会说起第一医院的点滴往事。

  第一医院始建于1941年6月,初名“西京民众医院”,原址在西大街社会路,后名称几经更改,地址几经变动。1949年5月23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接收该院。1950年,医院迁至粉巷,正式命名为西安市第一医院,从此,第一医院便在粉巷扎根至今。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晓,解放初,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刚刚成立时,其地址便在粉巷34号。1953年2月,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在粉巷正式成立,每天17时15分至19时50分播音。不过,广播电台在粉巷的时间并不长,1954年10月,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合并办公,台址也迁到了南院门115号。

  薛辛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街面拓宽改造之前,粉巷里有几家店铺,虽然都是做小生意的,但也算是有些年头的老店。巷子西头挨着竹笆市处,有几家卖筛子、竹器的店铺,还有几家小杂货铺,粉巷与德福巷交汇口处是老王家开的卖甑糕、油条的铺子,粉巷中段还有一间专门卖膏药的小门面,大家都把店主叫做“膏药客”,巷子东头还曾有一个豆腐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粉巷与南大街街口的“福康服装店”,这间服装店开办于上世纪80年代,沿用了解放前东大街私人服装店“福康西服店”的旧名。薛辛娥说:“附近的住户们几乎都在福康买过东西,平时穿的用的,只要跟布料有关,都能在它家买得到。”

  1966年,粉巷曾一度改名为五星街,1972年恢复原名。1998年,拓宽改造之后,粉巷便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康熙皇帝曾经3次走进归化城
  • 新疆地名史话:乌什县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