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公园——树木是特色 绿色是品牌

时间:2011-12-27 22:37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劳动公园仅存的一棵白蜡树。
  劳动公园大门。
  劳动公园存留的汉代石雕。
  鸟瞰劳动公园 。
  劳动公园的游泳池冬日是旱冰场。

  文/ 记者 赵珍  图/记者 尚洪涛

  劳动公园一出生便与“劳动”结缘,它是劳动人民所建,在劳动节开放,为劳动人民服务,更以“劳动”为名,它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朴实无华的劳动者气息。有人说“劳动公园”的名字太过时、太硬朗,不柔软,不幽雅,然而了解劳动公园的人则会说“劳动”二字放在它身上再合适不过。坐落在西安市西郊的劳动公园,始建于“大跃进”时期,专门为了西郊的工厂所建。走过几十年的风雨后,劳动公园早已成为西郊老厂职工们分不开的老伙计、老兄弟。

  劳动公园的前身是“任家庄苗圃”

  解放前,这里只是西安西郊一块普通的农地,属于它东边的任家庄。上世纪50年代,这块荒地被开辟成了一处苗圃,取名为“任家庄苗圃”。

  任家庄苗圃是什么模样?83岁的陈老先生是西电公司的退休员工,1958年他来到西电公司时,就有苗圃了,大大的一片。劳动公园游泳池旁的法桐下,陈老坐在自带的折叠凳上,双手拄着拐杖,他和身边的一群老哥老弟们开始搜索52年以前的记忆,老人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虽然细节上有所出入,不过大体的框架却没有争议:作为苗圃时,这一带很荒凉——麦地、砖窑,甚至还有坟头。任家庄苗圃具体的开辟时间,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的老职工们,大多在1957~1958年来到这里,苗圃的建立,要比这个时间早些。

  苗圃的占地究竟有多大,几位老人有了分歧,谭老说苗圃“一点点,没有现在的公园大”。赵老却说“大得很”。当时的情况究竟怎样,谁也无法说服谁。公园方面也因为年代久远、机构变更,最直接的文字证据早已找不到。不过大家共同的记忆是:苗圃里没有什么大树,都是一米来高的小苗。苗圃允许人们进来游玩,不过要买票,当时的票价是多少钱?已经无人记得。公园的老职工徐爱莲印证了几位西电老人的回忆,1957年,她偶然来到任家庄苗圃,“周围没有人,全是荒地,很害怕。”

  任家庄苗圃并不是西安唯一的苗圃。建国初,西安市内陆续建起了近十处苗圃,徐爱莲和郭喜只两位老职工对它们很熟悉:“任家庄、丈八沟、木塔寨、大雁塔、小雁塔、太乙池苗圃,还有东郊纺织城苗圃……”两位老人掰着指头算。在那个什么都有计划的年代,市内各个苗圃都有不同的分工,太乙池是果树苗圃,木塔寨是常绿树苗圃,任家庄则是落叶树苗圃。劳动公园的落叶树最多、最粗壮,这与它曾经是西安市内的专职落叶树苗圃不无关系。

  最初的方案是建西安最大的公园

  西安人都知道“东有纺织城,西有电工城”,电工城又以西电公司规模最大、人数最多,除了西电公司,西郊还有仪表、庆安、延光、西药等厂,如此密集的一片人口聚居区,没有一座像样的公园哪儿行。于是,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西电公司等一些厂家在西郊站住了脚,将任家庄苗圃改建成公园的计划,便提上了当时西安市园林处的议事日程。

  公园的规划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公园老主任郭喜只说:“我听园林处的工程师丁琦讲,很早的时候,苗圃周围还没有这些家属区,所以最初的方案,是建一座东到劳动路,西临桃园路,北抵大庆路,南至团结东路的西安市最大公园。”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施,劳动公园的面积将是现在的四倍还多。可是,这个宏大的方案在征地上遇到了阻碍,没能实施。最终,公园还是本分地建在了任家庄苗圃上。

  建劳动公园国家没花多少钱

  公园的建设,正好赶上了“大跃进”, 也或许是“大跃进”推动了公园的建设。围在一起海聊的陈老和他的老哥老弟们,都在1957、1958年来到西电公司,据他们讲,任家庄苗圃改建公园始自1958年,他们记得真切,从那一年上,他们便加入到建设公园的义务劳动中来,他们在公园义务劳动了很多个年头,到了上世纪60年代,公园最终正式开放了。

  修建公园时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我们如今已无法想象,老人们说起当年的经历,也多是一两句话带过。然而细想起来,那一定是一段艰苦而辛劳的岁月,工作日里,把热情奉献给共和国的机电事业,到了星期天,还要来公园为园林事业做贡献。

  曾经的电工人不仅为公园奉献了体力,还奉献了物资。独自在公园打拳的胡老先生收了功,说:“当时很多人还拿出自家的物资来,比如把家里的铁架子拿过来,给公园搭建花架、焊制铁门。”

  物资奇缺的年代,劳动公园没少接到周围厂子的接济。紫藤花架所用钢管是仪表厂给的。公园的铁门是“这个厂子修一点,那个厂子修一下”,郭喜只说,“建公园时,附近的厂子你给一点、他给一点。西电公司给的最多,下来就是仪表厂,还有西安制药厂。所以劳动公园的建设,国家没花多少钱。”

  为什么居住在附近的老人们跟劳动公园那么亲?因为劳动公园就像他们的孩子,是他们一头一铲子建起来的,如今粗壮的老树是他们当年所栽,他们熟悉公园里的每一个角落。

  “骡子拉车”曾是唯一的运输工具

  经过电工人和园林人的共同努力,劳动公园终于在1965年5月1日劳动节那天正式开放。刚开园时,公园里的设施很简单,除了基本的花草树木,还有一座不大的游泳池,池子里挖出的土堆成了一座假山,可是池子里没有水,假山上也没有砌上石头。1965年来到公园工作的徐爱莲回忆说:“刚开园时,公园的建设只完成了一部分,很多重要的建设都是开园后才陆续完成的,一直到文革后期才全部结束。”

  106亩地的公园,怎么建设了近20年?这在机械普及的今天很难想象,然而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这样的速度也属正常。1965年以前,任家庄苗圃仅有7名员工。那时,公园的运输工具仅是几辆骡子拉的木板车,拉土、拉沙、运石头、搬树苗,用的都是骡子车。徐爱莲说起当年的艰苦:“建公园所用的沙子基本上都是我们从浐河、灞河边儿上一点点拉回来的。”从西郊的劳动公园,赶到东郊的浐灞,忙乎一天,也只能拉回一平板车沙子。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公园才有了第一辆拖拉机,后来有了一辆大鼻子延河汽车,这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了。

  “劳动公园”出自郭沫若之手

  公园正在建设时,当时的西安市园林处处长刘杭(音)便跟郭沫若联系,请郭老给公园起名并题字,于是郭沫若便写了“劳动公园”四个字寄来。现任园长李宏安说:“那个年代劳动最光荣,公园又是为了周围的几个大厂所建,所以叫劳动公园再合适不过。”

  据徐爱莲和郭喜只描述,公园最初的南大门仅有四根石柱子,柱子上用水泥搭建起一个花架,旁边种了四棵紫藤,紫藤在架上蜿蜒盘旋,就形成了大门的顶,每到春夏,南门的顶棚被一片绿色覆满,4~5月紫藤花盛开的时节,更是格外漂亮。徐爱莲说,虽然刚建成的劳动公园有些简陋,但是因为园内的植物长得好,所以也不显得破烂。

  刚开园时,南门的东侧还有一间展览室,里面有花草、金鱼供游客参观。老职工李文安仍记得,文革时展览室改成了阅览室,常有游客来这里读书看报,公园的职工干活累了,也会来这里休息,阅览室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后来改成了公园的会议室。

  文革时仍未停下建设的脚步

  文化革命时,劳动公园仍然没有停下建设的脚步,许多标志性建筑都完工于这个时期。徐爱莲指着南门里的两个花池说:“两个花池大部分的工程是文革时期完成的。”花池的设计者是当时西安市园林处有名的女工程师丁琦,徐爱莲给不懂园林的我们解说:“这两个花池就是两幅画,完全按照中国古代的园林风格来设计的,和初建时整个公园的风格统一。”东边花池重点表现山,代表刚强,中间一座石砌的假山,山下有松有竹,竹旁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正在玩耍。西边的花池重点突出水,假山下一个袖珍水池,水池旁有“天鹅”戏水。

  假山的完成也在文革时。1966年开始,公园的职工们自己用石头在莲花池北边垒起了一座假山。水榭的修建和假山基本同时。东门里的影壁墙也是文革时修建起来,建好后上面画着一幅毛泽东像。文革时还栽种了很多树,徐爱莲说:“文革时候绿化快,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附近工厂里的花都没收了,大部分都栽种在劳动公园。”她指着南门里两株茂盛的海棠说:“这两棵海棠就是从庆安公司收上来的。”

  西安市的公园,基本上都在文革时期改过名,劳动公园却没有落此窠臼,园长李宏安笑着说,劳动公园的名字已经很革命了,还能怎么改。

  舞会火了,劳动公园也出了名

  文革结束后,劳动公园曾经很活跃。1979年,它开风气之先,办起了舞会,不仅西安市民纷纷赶来,就连周围区县,甚至咸阳、渭南的人们都纷至沓来。“一个小时能卖掉3000张票,公园周围的铁丝网都被踩倒了,”时任公园主任的郭喜只提起当年兴奋不已,“那时人年轻,胆也大。结果舞会火了,劳动公园也出了名。”

  除了舞会,劳动公园的游泳池、滑冰场也是创收大项。游泳池夏天游泳,冬天放干了水就成了溜冰场。改革开放后,劳动公园还率先闹起了花灯,办起了社火。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曾经火爆的劳动公园逐渐恢复了平静。以前参与公园修建的附近工厂的老职工们也到了退休年龄,劳动公园便成为他们每日都要访问的老友,办一张四五元的月票,便能天天来这里锻炼、散心。2008年4月免票以前,公园的票价一直是一元,偶尔举办大型活动时,票价会升高。现任副主任胡敏还记得,有一年山东潍坊在这儿办风筝展,门票卖到15元。

  步入新世纪,劳动公园经历了两次大修整。2004年对南门、南门广场进行改造;2009年,莲湖区政府投资了近300万元,对公园道路、绿化、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部分工程现在仍在继续。

  免票以后,劳动公园的客流大大增加。虽然已经过了小寒,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然而公园里的人仍不少,他们大部分是附近工厂的退休职工。公园门口的高台上,老人们一边晒太阳,一边拉家常,他们靠着劳动公园的门墙,就像靠着自家的门墙一样舒服,一般自在。

  民间记忆

  □第一次来劳动公园会有意外惊喜

  胡老先生 70岁 西电公司退休员工

  劳动公园的年龄跟我在这儿工作的时间一样长。我1957年来这儿时,公园已经有个大样儿了,不过很简陋。后来,我们西电公司的员工参与到公园建设中来。我也参加过一些简单的劳动,比如垒土堆(假山)。那时候单位一招呼:“走啦,到公园劳动去!”我们就都来了。新建起的劳动公园虽然很简单,但还是给我们提供了放松游玩的场所。

  劳动公园的格局很好,南门一进来是一小块广场,往北走一个池塘后面一座假山,你以为走到头了,可是转过假山,后面还有很大一片,第一次来会有一点意外的惊喜。跟最开始比,公园的假山由土山变成了石山,土路变成了石子路,又变成了石板路,树木也越来越茂密。

  劳动公园免费开放以前,门票1元,我们来此锻炼,每个月买5元的月票。后来公园有很多地方都承包了出去,羽毛球馆啊之类,许多老人都觉得公园的绿地因此变少了。退休以后,我基本上每天都泡在公园。公园里西电的退休员工很多,随便问几个老人,都会讲出在劳动公园义务劳动的故事。

  □几乎每位西电老职工都参与过公园建设

  赵怀道  75岁 西电公司退休员工        1956年起,我在西电公司旁边的“一机部西安工人技术学校”上学,那时候劳动公园这里还都是荒地,有麦田、坟地,还有砖瓦窑,周围基本上是西电集团的福利区。苗圃自1957、1958年便有了,1958年之后苗圃就开始改建公园,那时候,几乎每位西电公司的职工都参加过建设公园的义务劳动。工作日时,公园的建设由公园职工负责,到了星期天,我们便来义务劳动,劳动时按照不同的厂、车间分组,每个组负责不同的项目,我们当时挖过湖,也种过树,还有队伍专门负责堆假山。

  □我曾在苗圃的荒地逮兔子

  谭柏友  74岁 西电公司退休员工

  西电公司自1953年便开始筹划了,所以1956年我来的时候,这儿周围的一部分已经是西电的“福利区”了。苗圃什么时候建的我记不清了,大概就是1956、1957年,那时候苗圃周围还很荒,我当时还常在这儿逮兔子。苗圃里也没什么大树,都是一米来高的小苗苗。后来苗圃改建公园,我们都参加劳动。修建过程持续了好几年,那时工作忙啊,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还要来义务劳动,很辛苦。苗圃好像也要收费,但是公园正式收费则到了上世纪60年代。

  以前上班的时候没时间来公园玩,现在退休了,天天都在里面泡着,跟大伙儿一起聊天、打牌,很乐。

  □夏天时公园里人挤人

  张莉莉 62岁 西电公司退休员工

  我家就住在劳动公园附近的小区,步行10分钟就能过来,天天都要来劳动公园。1966年我曾来这里义务劳动。上世纪80年代,公园里的小商贩很多,现在这些都取缔了,活动的地方多了。公园的门票从2分钱逐渐涨到了5毛、1元。不过我们都是买月票,一个月4元钱的票只能白天来,8元钱的月票晚上也能来,因为晚上这里有舞会。

  劳动公园基本上被西电公司包围了,近几年公园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时,我站在公园北边的一栋7层楼上,周围的景色一览无余,还能看到远处的田地,近几年周围的高层一栋栋起来了,人口密度更高了,可公园就这么一处,夏天的时候公园里人挤人。

  员工自述

  □公园以前有三座亭子、一间水榭、一条九曲桥

  郭喜只 72岁 原劳动公园主任

  1978年,我从部队转业来到劳动公园,1978~1985年期间,担任劳动公园主任(当时公园一把手)。

  我刚来时,公园里有一个茶社,就在公园北边的二层楼那边(水榭旁)。那时候公园里有三座仿古亭子,东南角(现在家属楼的位置)、假山上、西边坡下各有一座,过去物资紧张,亭子都是用木头、土瓦修建的。如今只留下了假山上的亭子,其他两个都在改建过程中相继被拆除。

  假山南边的水池旁有一间水榭,以前是一条船的样子,两头翘起,旁边一圈儿栏杆,房顶一边高,一边低,很漂亮,1990年左右改造成现在的样子,后来搬进去一家照相馆。以前水榭旁还有一座九曲桥,后来被拆掉。

  □公园里的许多树都很有来头

  徐爱莲 71岁 劳动公园老职工 

  劳动公园前身是任家庄苗圃,不知是不是这个身世,让劳动公园一年四季都有绿色。种植花草树木可是一项学问,要了解每一种植物的性情,这样才能把它们种活、养好。什么时候栽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除虫、防病,都是很有讲究的,如果不顺着花树的性情走,它们就长不好。尤其是栽种新树苗,是一项极为专业的活儿,稍不懂行的,常常糊里糊涂地弄死了树苗还不知道。

  不仅是种树这门技术活难,种树前的规划也不容易。106亩的公园,并不是想种什么树都行,各种树木花草要种对地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还要种得好看,这里面讲究多了:门口种大乔木,假山上适宜小灌木,落叶树要和常绿树混搭,路旁的行道树要好看又不能伤到行人,等等。

  劳动公园里的许多树都很有来头。南门东侧办公区外的龙柏,本来有9棵,是1969年为了庆祝“九大”而栽。南门里西侧的大雪松,是1965年从太乙池苗圃专门买回来的,这棵树可是当时公园的宝贝,那时候它已经长得很大,树大了就不容易成活,我们便用了当时成本最高的“硬包装”,即用木板将带土的树根包好,这种方法与用草绳包裹树根的“软包装”不同,大大提高了移植树木的成活率。我记得挖这棵树的那天,公园有一半职工都去了。大家把树放在骡子车上,赶着车把树运回来。此外,劳动公园种樱花也很早,在和日本建交之前。公园的紫荆、玉兰也都是很有年头的。

  管理者说

  □“绿色”是劳动公园的品牌

  李宏安  劳动公园园长

  2008年以前,劳动公园是差额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很大一部分要靠自己创收。2008年4月,劳动公园免费开放,同年8月,莲湖区成立了市容园林局,劳动公园从莲湖区建设局被划分到市容园林局,同时成为了全额事业单位。资金充足后,我们于2009年对公园进行了修整,园内的设施和环境大为改观。今年,我们还打算把游泳池改造成一处景观,目前设计方案正在讨论中。

  现在,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把劳动公园打造成一座“绿色生态公园”。 因为劳动公园最初是个苗圃,所以园内的树木又多又茂密。公园占地106亩地,大小树木4000多棵,而且品种齐全,有许多稀有树种。树是劳动公园的特色,“绿色”就是劳动公园的品牌。

  □请爱惜公园的一草一木

  胡敏 劳动公园副主任

  2008年4月免票的第一天,公园里人特别多,路上的行人只能跟着人流很机械地移动步子。后来这种爆满的状况有所缓解,然而我们公园的客流仍然很大,冬天天气这么冷,公园里还是白天晚上人流不断。到了夏天,傍晚以后公园里就没有空地了。

  和许多其他公园一样,劳动公园免费开放后面临着很大的环卫压力。树木、绿地的破坏严重。卫生工作也加重了,以前一天扫一次地就行,现在每天要清扫2~3次,还看不出效果。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不过收效甚微。公园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舒适,给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我们也希望市民多理解我们的工作,在享受游园乐趣的同时,能够爱惜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火山堰塞湖——鹿鸣湖
  • 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
  • 双泉湖风景
  • 中国彩色丹霞的典型代表——张掖丹霞
  • 花海之畔的湖——赛里木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