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园巡览7 植物园荟萃大秦岭奇花异木

时间:2011-12-27 22:35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植物园的王莲叶子可以坐5个孩子。
  蝴蝶兰
  牡丹
  红梅
  紫藤
  法国植物专家来植物园参观。  资料图片
  植物园的巨型伊拉克椰枣树(现在已经死亡)。
  1993年首届郁金香展盛况。  资料图片
  植物园鸟瞰图  资料图片
  冬季植物园工作人员在浇地。

  在北纬34.18°、东经108.56°的一个园子里,静静地生长着几千种奇花异草、珍稀植物。这里被市民看成是“自家后花园”、是喜结良缘的新人留下最美瞬间的外景地、是摄影家最过瘾的大特写区、是孩子们亲近自然、触摸万紫千红的课外学堂,同样,你听,这里还是鸟儿们在这喧嚣城市中栖息的天堂……这就是位于西安市南郊翠华路终端东侧的西安植物园。

  踏入植物园大门,一棵遒劲挺拔堪称合抱之木的松柏迎面伫立,向我们透露着一种厚重和宽容的仪态,彷佛它也记住了这个园子的历史。三九天,花木凋零,万物噤声,似乎这里的一切都进入了“冬眠期”,信步穿越这个园子,只瞥见木牌上写着的“木兰园”、“鸢尾园”、“郁金香园”等等美丽的名字。中国旧历年底,适逢植物园“五十而知天命”,记者走访了建园时的“元老”、现任的园长、植物园的业务骨干、年轻的研究员……他们重新带着我们回顾了植物园一段段封存了很久的往事……

  三选园址的曲折故事

  透过植物园会议室的窗,此时的园林,虽然看不出春华秋实的美景,但园林里正在翻地的工人忙碌的身影却透出一股蓬勃的生机。我和植物园的几位“家人”聊起了植物园的“身世”。

  “1958年我从西农园艺系毕业,毕业后在西北生物土壤植物研究室工作。植物专家崔友文通知我和同事肖崇礼说‘你俩去西安,参与筹备植物园’。”说话的老人叫郭生帧,他是西安植物园最初建园的元老之一,也是第三任园长,在植物园工作了近五十年,见证并参与了植物园的“历史”。

  郭生帧说,他和肖崇礼两人到西安正好赶上植物园选址。“当时先去的是南五台,同行的还有当时研究所的所长王育英、张耕野、植物专家崔友文,一行五人。南五台当时是长安县林场,我们进山一路上都能看到树上挂着的牌子,牌子上都注明植物的名字,山脚下是当时的省植物研究所,在这里再建一座大园林的话,显然客观条件不允许。”于是放弃了这个地址。

  紧接着,郭生帧一行又来到翠华山:“我们当时兴致很高,来到翠华山一看,奇崛的山坡上,几乎没有什么植物,翠华山是地震之后形成的山,中间的‘天池’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水是从石头下面流出来的,显然不适合植物生长。”看完翠华山的阵势,五人当即“pass”掉了这个方案。

  马不停蹄,他们又来到第三个“备选区”——现在的小雁塔北面的空地。郭生帧向我们描述1958年的西安:“当时小雁塔周围大概有200亩左右,大部分都是菜地,冬天人们为了生炉子都在麦田周围取土打煤饼,放眼看几百亩的一片空地,除了麦田就是被挖得坑坑洼洼的荒地,四周全是杂乱的坟茔。”考虑到离城太近,面积也太小,怕有人为因素破坏植物园的发展,他们最终也放弃了这个方案。

  “当时还有另外一种方案,就是想把园址放在现在的省委东院那一片区,大概有500亩左右。灌溉主要依靠南山过来的长安八水之一■水,这样一来,这块地受季节、农时影响非常大,我们再一次放弃了这个方案。”

  经过多次调查,植物园最终将园址选定在大雁塔旁边。“当时西安的规划是:曲江池、西影外景拍摄基地(秦王宫)、大雁塔、植物园形成曲江风景区。”郭生帧说。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告诉我们,当时大雁塔周围全是麦田,地势北高南低,适宜植物配置与造景,又是旱地,对农业耕作影响不大,面积为20公顷,符合选址的标准。

  他们选的地儿,北面是纬零路,西边是翠华路、东界现在的雁南路,中间是720亩的一块空地。据说,唐代长安启夏门便在此地。就这样,地方选好了。老人的眼光落在一棵树上:“这树,就是建园时,当时的西安市副市长杨晓初送的,我记得他很重视植物园修建工作,先后多次来植物园考察,建园之后送给我们这颗松树,50年了。”

  它与秦岭一脉相承

  “西北设计院总工程师洪青和他的助手是当时植物园的主要设计者,我当时协助他们设计。”郭生帧对当年的两位主设计师印象很深。

  几位开园元老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西安植物园是建国后全国首批建立的八个植物园之一,也是当时国家在西北地区建设的唯一的植物园。植物园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及引种秦巴山区以及黄土高原的物种。谈起植物园的物种,现任园长李思锋最有”发言权”。李思锋来植物园之前,就是秦岭生物考察队的队员,专门研究秦岭的植物生活习性、物种特点等等。李思锋告诉我们,作为我国植物曲系的起源地之一的秦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秦岭山脉的植物,独特性强,种子植物就有3000多种,而且将近一半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植物,秦岭特有的植物目前已有200多种。秦岭是中国、日本、喜马拉雅,南北、东西的大交汇地带,因此,建一座植物园来保护秦岭植物品种,很有必要。

  建园初期,植物园邀请了国内知名的植物学家如林镕、耿以礼等教授以及前苏联引种驯化专家来西安,对植物园的办园方针、规划、园林特点以及植物以后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于是,植物园的定位为:调查研究西北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引种国内外,尤其是秦岭和西北、华中地区野生和栽培的经济植物,进行引种驯化试验,以丰富西北地区资源。

  做好了一切前期准备工作,没有搞奠基仪式,甚至正式的文件都没有。

  1959年正式动工修建植物园,在植物引种驯化方面,他们坚持“一切工作以建园为主的方针”,在很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收集种子植物1700余种,80余万株。初步形成了资源植物区、木本油料、芳香油、果树、药材、松柏和杨柳植物标本园等分区状况。

  1959年建园初期,员工有30多人,先后派出50多名同志(包括雇的村民)在秦岭里面寻找植物,那时候人们干劲很大,我记得10天时间,我们就移植野生有用苗木1万余株。那会基本上都是人从秦岭里把树苗、花卉背到山下,都是用架子车拉回来的。我和从部队上回来的其他九名战友,一来就参与了建园工作。”在植物园工作了一辈子,现在又被返聘回来的丁发成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选什么样的植物进园,是当时技术人员多次开会讨论才定了下来:植物园的植物大多数来自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主要是考虑到要凸显本地特色。最终,植物园的定位是:一是展现秦巴山区的植物特点,二是突出渭北高原(黄土高原)的植物特点。要让来西安的外地游客了解陕西的植物特点。其次,增加科普作用,引种一些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国外的一些珍稀花卉植物,增加植物园的观赏性。

  “植物园里种植的一些‘稀罕花’,还引起了几场轰动呢。”说起植物园的奇花异草,一直没说话的王兴民老人眉开眼笑,“说到这里还有个笑话,1968年,植物园温室里有棵铁树开花了。当时有个人无意中看到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蜂拥跑来看。当时植物园的外面没有路,只有农民田里面的窄窄的土路,市民急急忙忙都跑来看,外地人有的还乘火车跑来看,我就是当时跑来看的群众之一。当时植物园里人山人海的,路两边的庄稼,都被赶来的市民踩踏的不像样子。1968年的植物园还是个烂摊子,能看到铁树看花,确实很稀罕,植物园也没有围墙,就是个木栅栏门,门都被挤倒了。”

  王兴民是西北大学学植物的,后来分配到秦岭植物考察队工作,植物园二次重建的时候,他来植物园工作。他说,即使是学植物的,他也没见过铁树开花。植物园有棵铁树开花的事,轰动了西安。

  两度重建增添展区

  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植物园的建园和科研工作基本停滞。植物园里荒草丛生、杂乱颓废,一度面临被撤掉的命运。“我们当时的主任(园长)叫粱德柱,只好把一部分给了轻工业研究所,搞技术合作,提炼薰衣草精油。把一部分给了陕西省药材公司;技术人员,就准备交给西安市园林局。后来中科院兰州分院撤消了,研究人员被分到了西安,成立了科学院西北分院,院长叫时逸之。”当年主管科普工作的王兴民,回想起文革时期植物园的情景,现在仍十分痛心。

  我们了解到,1960年到1976年间,当时的植物园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以园养园。附近农民和有关单位纷纷进园抢种和占用土地,一个初具规模和外貌的植物园变成了一个荒园,悉心收集的千余种植物种类丧失殆尽。

  文革结束后,植物园有了二次重建的过程,才开始真正用作科研工作,开始真正发挥作用,走向正轨。

  第二次重建植物园三年的日子里,茫茫秦岭,千沟万壑,花草树木芊芊莽莽,怎么样找到植物园需要保护引种的植物?怎么把它们带回来?带回来分类怎么分?

  王兴民接过来话题说:“我来植物园之后第二年,就刚好赶上第二次重建。我跟着老一辈的植物研究人员,参与了第二次重建的过程。我们一般都是春天去找植物,先得记住这个植物在哪里长着,到秋天到山上满山地寻找种子、挖树苗。秦岭深处,什么地形都有,一不小心就脚下一滑,背着十棵八棵树苗,什么情况都遇见过。采集植物每年都得去,出去采集植物种子的时候,大家都背着自己的行李,走到哪住在哪,庙里、山洞里都住过。有一年,我们采集队有个小伙子,到甘肃麦积山甘谷县附近采集树种,晚上住在庙里,实在太累,害怕睡着了被子被人偷,把被子在脑袋下面枕着,结果还是被人偷走了,后来,很多人凑起来分到的棉花,小伙子才有了被子。” 大家都对那时候田间如此艰苦感叹不已。郭生帧老人也陷入了回忆:“说到这,我也想起来了,我那会跟肖崇礼他们出去采集树种,我生病了,就留在山洞里看行李、做饭。我不会做饭,就把好几天的大米全做了饭,害得大家后来吃了好几天煮的野毛栗子。”

  就这样,面对交通不便、人员短缺、技术落后的现状,老一辈植物园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建园工作中。植物园在科研工作者辛勤的建设中,慢慢地有了规模。仅仅在1979年,西安植物园先后五次派人员去秦岭和巴山,历时50多天,组织采挖种苗5000余株,收集标本900多份,制作蜡叶标本500多份,全年共完成引种500多种,是历年来引种最多的一年。建成了包括药用植物展览区、油用植物展览区、芳香植物展览区、水生植物展览区、花卉展览区、园林植物展览区、植物分类展览区和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的展览区格局。

  一个花展引来数百万游客

  像一个夏天的童话。1984年的夏天,植物里有一株奇特的莲花,开花后莲叶上竟能坐上去几个孩童却“面不改色心不跳”——植物园培育的王莲盛开了。借这个机会,西安市植物园正式对市民开放,人们竞相告知。“当时的门票,是1毛钱。”现任植物园科普科科长祁云枝说。王莲的开花,使得植物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植物园每年都接待大量游人、学生等等。

  “写植物园,有两个人,不能忘了采访。”祁云枝太了解这座园子和一群把青春和热情都献给这座园子的人。她说的是庞长民研究员和原雅玲研究员。郁金香原产地是荷兰。中国好多城市引种,效果不明显。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对这种听说被荷兰人称为“花中女皇”的花分外向往。西安植物园却引种成功了。“当时郁金香展还在《西安晚报》上发了很多文章”。两位先后从事培育郁金香的研究员回忆当年的情景,“全国各地的群众蜂拥而来,甚至从西安转车的人,也专门瞅空来看一看郁金香,市区的群众,更不用说了,那时候就有人讨五块钱买一束郁金香。一个花展,竟吸引了数百万之众的游客,社会反响巨大,影响波及国内外,一度引来国内许多大中城市纷纷仿效举办大型郁金香花展,带动了全国花卉事业的发展。郁金香花展,成为植物园甚至成为西安人的骄傲。”

  此后的西安植物园,先后举办的多次花卉展览。每次来植物园的游人,都得到了植物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植物园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民间记忆

  植物园是我的“童话世界”

  张淼  20岁  陕师大学生

  我很小的时候,爸爸每年都带我来植物园看花,植物园里的奇花异草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小时侯很多照片都是在这里拍的,这里蜿蜒曲折的园子,美丽的花朵,水里的荷花、金鱼都是我儿时玩耍的天堂。

  后来,我也从这里认识了很多课本上描述的植物。我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郁金香开的时候,学校老师组织我们到植物园看花展,当时的门票是十块钱,我们买的是集体票,当时植物园里不但有花展,很多画家都来写生,还有些小商小贩,乘机跑到植物园里面卖各种跌打损伤药,五颜六色的郁金香被工人们摆放成各种图案,非常漂亮。现在我也很喜欢没事到植物园来画画写生。

  地涌金莲轰动半个城

  王淑珍   66岁   退休大学教师 

  我家就住在植物园附近,植物园这几十年,我都看在眼里,现在的植物园,越办越好了。文革时期,植物园围墙都被附近的村民推到,树叶子花都被砍了回去喂羊,植物园里的员工也没办法,很多奇花异草也被砍掉。后来再建园的时候,我常去园子里面遛弯,大冷天,工人们一大早就在园子里忙活,培育新品种,像伺候小孩一样精心。后来植物园对外开放了,门票也变化了好几次,从1毛钱到五毛、到一块,后来5块,现在是15块钱。我记得2007年刚过完春节,我家还有外地的客人,听说植物园里“地涌金莲”开花了,我还带着家人亲戚去看。当时引起群众的轰动,好多人跑到植物园观赏、拍照。

  员工自述

  我参与了郁金香的培育

  原雅玲   西安植物园花卉协会研究员

  我是学园艺的,上世纪90年代来的植物园,跟我的老师张俭研究郁金香的引种。我是张俭老师唯一的学生。我的老师是2008年去世的,在这之前,他给我一个木头盒子,盒子里面是各种郁金香照片资料。记得我来植物园那会,园子里还没有现在的园中园——木兰园。我就跟着老师研究郁金香,开始很困难,没有经费,后来小批量的研究成功后,政府给植物园拨了经费,专门分出来6亩地来搞科研。 当时郁金香展还在《西安晚报》上发了很多文章。1993年植物园举办第一届郁金香展,时任副省长的姜信真、西安市市长崔林涛剪的彩。我记得当时的门票是一块钱。看到全国各地的游人都跑来看西安的郁金香,我心里充满了自豪。当时花展上,郁金香卖五块钱一支,很多年轻人都竞相把这稀罕花买回去。

  我来的时候植物园是一片荒地

  丁发成  西安植物园退休老员工

  我是和战友们从部队来的,我来植物园的时候20岁,那会这里是一片荒地。我记得那时候建园,大家都从附近的农村、秦岭山里往回背树苗,回来挑水种树。我就从田家湾往回背过树苗,手指头粗的树苗,需要很小心地护着,每个人背着一大捆,那会园里困难,没有专门拉树苗的车,现在大家看到的园子里的树,基本上都是工人们背回来的。去山上挖树种,什么地方都住过,庙里和很浅的山洞都住过,一到晚上,山风呼呼的,又冷又潮。现在好了,你看现在的园子,里面的设备都是现代的,园里的花卉设计也越来越丰富,温室的花一年四季都开着,现在虽然是冬天,来园里拍婚纱照的人还是每天都有。

  管理者说

  从植物园开始了解秦岭

  李思锋   西安植物园园长

  我是2003年来植物园工作的。西安植物园,不是一座单纯的公园,它还有科研任务,很多市民都不清楚这一点。我先后50多次去秦岭考察研究,回到城里后,孩子去车站接我,看到胡子拉碴的我,都不敢认了。现在植物园有百卉园、木兰园、本草园、郁金香园等等,先后多次举办大型郁金香、风信子、欧洲水仙、兰花、芳香植物等花卉展览和围绕花卉展览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多次被媒体报道。2006年至今,植物园还策划制作了由178块展板组成的科普宣传长廊,布置在园内主干道两旁,每年更新两次。这样,来园里的游人在轻松游园中就能学到知识,一举两得。作为参与植物园建设和发展的管理者,我希望大家从了解植物园开始,了解我们的大秦岭,爱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植物、动物,热爱大自然。

  植物园明天花更红

  董长根     西安植物园党委书记

  我是上世纪70年代来植物园工作的。我参与了植物园的二次重建工作,我经历了植物园的几次辉煌,同时我亲身体会到建园、护园工作者的辛苦。现在的植物园,占地面积20公顷,收集保存植物3400余种(含品种),保存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32科70余种,几次大型花卉展,引起外省人对西安,对陕西的关注,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我看来,植物园现在稍微有点“落寂”只是一种蛰伏,我们以后会多次举办花卉展、插花艺术比赛、科普活动等。让游人在这里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现在好多公园都免票了,植物园不免票,是因为植物园是国家的科研单位,它不像其他公园,是属于政府公共设施,有政府的拨款来维修维护院内的设施,门票的收入,我们是投入到建园当中,为的是大家随时能看到干净、优美的植物园。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双泉湖风景
  • 奇巧民乐公园
  • 滇池湖畔昆明西山森林公园
  • 西北最大天然生长白桦林带——哈巴河白桦林公园
  • 滇池湖畔的昆明西山森林公园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