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从桃花漫天到金戈铁马 历史篇

时间:2011-12-27 19:47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千百年来,潼关从不缺少故事。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的血雨腥风;见证了太多的成败兴亡。那些纷乱的历史,让今天的我们不能一一细数。面对潼关的厚重,我们只有垂首、深思、感慨了。

  从桃林密布的浪漫

  到马超刺曹的传说

  有关潼关最早的记载,来自商代,那时这里隶属于定国,被称为桃林,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也许是因为这里曾经长满了桃树,到了春天一定是桃花满天的美景。周代,这里成为畿内之地,隶属于虢国,被称为“渭汭”。春秋时期,又改名为桃林塞,隶属于晋国,晋侯曾派遣将领在这里防御秦国,被称为“塞”,说明此时的桃林塞应该已经有关隘的作用。到了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秦取“安宁秦疆”之意在此地设宁秦县。汉代,潼关地区成为连接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要道。汉高祖刘邦,就曾在此设立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的水运,以及仓库和船只。后来,干脆就把这里称为船司空县。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船司空县改名为船利县。到了东汉,这里继续被称为船司空县。

  潼关之名,究竟最早出自何时何人,至今仍没有准确的定论。比较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是认为潼关最早建于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潼关最初设立的目的,不是为了拱卫长安,而是为了洛阳的安全。东汉设立潼关的历史背景,是107年开始的羌民起义,而东汉官军的作战不利,则是建立潼关最直接的原因。

  潼关又因何被称为潼关?有关潼关名称的来历,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黄河在关内南流,潼(冲)击关山,所以这里被命名为潼关。这是潼关之得名,它古称桃林之塞,秦为阳华,东汉末建安时期废崤函而设潼关;还有人说,因为这里有一条河流叫做潼水,所以才被称为潼关。

  虽然在潼关设关之前,这里就曾因西汉末王莽的起义,以及东汉大将冯异镇压赤眉起义军的战争中被交战双方所重视。然而潼关见诸史册的最早的战争,则是在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的对战。公元211年,曹操率军攻打马超占领的潼关城,曹操猛攻不克,于是便率军从黄河北岸强渡攻打潼关,马超率军正面迎击。传说中,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惨败,以至于绕到大树旁躲避,马超挺枪直刺,误刺入树身,急切不能拔,曹借机得以逃脱,这就是潼关著名的“马超刺槐”传说。然而在历史中,曹操却是打败了马超,从此,关中地区便逐渐成为曹操的地盘。

  从此之后,天下人皆知潼关,谁要能占领这处关中的东大门,那么占据八百里秦川便不在话下了。

  后来,经三国、魏、晋、南北朝,潼关的隶属一直随着各个政权的更迭而变化。潼关的地位,也在频繁的战争中日益凸显。隋唐两代,因拱卫京师的重要地位,潼关的战略位置越发地重要了。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当时的朝廷在汉代潼关城以南两公里处设立一座新的潼关城。这是因为黄河水的不断下切作用,使河岸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使潼关城始终卡守在黄河岸边,所以城址不得不向北迁移。

  从哥舒翰之死

  到黄巢攻克潼关

  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初,太原留守李渊父子举旗反隋,争夺天下。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仅有三万之众,要攻打长安和关中,必须速战速决。而李渊正是利用了风陵渡和潼关的地势,先分兵渡过黄河,进而抢占永丰仓城和潼关南城,从而奠定了推翻隋朝、夺取长安、占据关中的基础。

  唐代建立以后,又加强了对潼关城修建。据潼关故城考古队队长曹龙介绍,唐代的潼关城址进一步向北移动,以控制黄河沿岸逐渐形成的新道路,以及著名的黄河风陵渡口。潼关县文物局李勇文局长告诉记者:古代相当长的时间,潼关是抵御东来的敌人,确保长安城安全重要关口,当长安作为首都的时候,潼关的地理位置就凸现出来,潼关往西到长安,就再也无险可守。

  唐代在潼关设立驿舍。驿舍是客人旅途休息或补给的主要场所。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赴阙道中的士子举人、文人墨客,路经潼关,莫不在此叹峻咏险,因而留下了大量题咏潼关的诗文。

  诗圣杜甫就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潼关吏》,诗中这样描写潼关的险要:“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杜诗圣在《潼关吏》最后说的桃林一战,让百万将士淹死江中的惨烈战役,便是唐代名将哥舒翰与安禄山军队的潼关之战。

  玄宗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安禄山一路西进,长安难保,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唐朝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守潼关,使得安禄山大军无法进入关中。然而,由于小人挑唆,玄宗竟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赐死。临战杀死两员大将,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没有将领可调,无奈之下,玄宗起用了中风之后在家养病的老将哥舒翰。在安禄山大军的逼压之下,潼关俨然已经成了交战双方的命门。哥舒翰出山后,仍然以守代攻,消耗安禄山军队的耐心和士气。但是,在奸臣杨国忠的唆使之下,唐玄宗竟命令哥舒翰放弃防守,主动出击。在玄宗的催促下,老将哥舒翰痛哭失声,无奈率军出征,结果在今河南灵宝县内,中了安禄山军队的埋伏,成千上万的士兵在逃跑的过程中落入黄河,哥舒翰也在被迫降敌后被杀。潼关失守后,安禄山军队长驱直入,长安失守、玄宗逃难、杨贵妃马嵬驿之死、玄宗退位……大唐王朝从此结束了其巅峰的辉煌。在那个战火突起的年代,潼关的得与失,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命运。

  在哥舒翰痛失潼关的一百多年以后,潼关又迎来了一次决定李唐王朝命运的大战。这便是黄巢起义军攻打潼关。黄巢军队能不费力气地拿下潼关,与唐代以来潼关故城城址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潼关在唐代属于“上关”。潼关本来设置在潼关故城以南的南原上,由于黄河河道下切,原下的河谷逐渐展宽,原先的城池已经不足以扼守通道,于是,到了武则天时,潼关城便被下移到黄河岸边。这样,原先通过潼关城的,从关中通向中原的大道,随着潼关城的迁徙,也一起从南原移到了黄河畔。随着主干道的改迁,政府征收课税的处所也迁到了河岸边,许多来往的商贾,为了逃避税收,仍然从原先的通道,通过废弃的潼关城,当时的政府为了禁止商人的这种行为,便将南边的道路封锁,称为禁谷。黄巢攻打潼关时,守关的将士只扼守新修建成的关城,却对长久以来已无人通行的禁谷不设防守,于是,黄巢军队冲过早已布满树丛荆棘的禁谷,绕到潼关以西,东西夹击攻打潼关,轻而易举地将潼关城拿下,不多久便攻入了长安。

  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史念海先生如此评价潼关,“地利诚可贵,亦要在人和。”回首唐代潼关城的两次重要陷落,不是因为关隘不够险要,也不是因为城池不够坚固,而是失了“人和”。

  从李自成的成败

  到抗日战争中的坚守

  到了北宋、金、元时期,在唐潼关城址的基础上,又几度修复关城,依险设防。元代人张养浩的名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述潼关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说明当时的潼关仍然地势险要。整个宋、元、明、清时期,潼关城的位置没有多大的变化,都是在唐潼关城的基础上维修、拓展、加固。尽管潼关的地位已经没有隋唐时期那么显赫,然而潼关仍然是扼据西北的要道。元末,朱元璋正是因为占领了潼关,从而控扼西北,并通过据守潼关,使天下形势,皆入其掌握之中。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成败,与潼关息息相关。他从潼关失利,到攻克潼关,从而占领西安,再到潼关失守、清军入陕,可以说,潼关在李自成的成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清代的潼关,则显得较为平和,依仗着地利的优势,潼关的交通运输优势越来越凸现出来。李勇文局长告诉我们:“从清代一直到民国,潼关作为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商业繁荣。清末、民初时,仅仅是潼关的渡口,都能养活七八千人。解放前,潼关的女人都是穿高跟鞋、打太阳伞,打扮得很前卫。”

  和平年代,潼关默默无闻。然而一旦战争发生,潼关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就凸现出来。西安事变后,何应钦在潼关屯重兵。抗战时期,蒋纬国在这里呆了好几年,重兵把守,日军始终没有打过潼关。潼关现在还可见当时国民党驻军挖的战壕、碉堡。

  日本全面侵华后,日本军队很快就推进到了潼关对岸——隶属山西的风陵渡,西北形势危在旦夕,如果占据潼关,日军在整个西北便铺平了道路,因此,攻占潼关成为日本的重要战略意图。当时潼关的守与失,将对整个的抗战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抗击日军,中国守军在此苦苦坚守,彻底毁灭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保卫了西北大后方,潼关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贵州神秘苗族:从活人坟中复活的夜郎后裔
  • 中华文明该从何时算起
  • 从考古展现黄帝时代的中国文明
  • 甘肃清水:从轩辕故里寻觅华夏文明源头
  • 北京从康 演绎一段传奇的藏汉情缘
  • 酒泉金塔首次发现齐家文化遗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