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都口峡谷寻觅古人西去的印迹

时间:2013-05-17 09:43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入口

 

入口 (资料图)

 

谷口风光

 

谷口风光 (资料图)

 

扁都口风光

 

扁都口风光 (资料图)

 

原生态

 

原生态

 

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 (资料图)

    

  地处祁连山北麓,北距民乐县城30公里的扁都口,是连接甘青两省的咽喉。


  有人这样形容:两山对峙,一水中流,地势极为险要。


  一入扁都口,就是一条南北长近30公里的扁都峡谷。扁都峡谷在隋时就被称作大斗拔谷。在历史长河的兴衰更替中,随着东西部商贸往来的热闹繁华,在不间断的乱世战火中,原本险峻难行的扁都峡谷变得日渐畅通,吸引着达官贵人、商贾贩夫们往来穿梭,其中就留下了皇帝、将军、学者们涉足穿行的印迹。于是,在这条峡谷中也就派生出了霍去病西征、法显取经、炀帝西巡、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王震将军解放民乐等诸多动人的历史和传说故事。


  西进通道


  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中段,有一条长约30公里的山峡通道,拦腰切断祁连山,贯通甘、青两省,它就是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的险关要隘扁都口。


  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南通祁连县城博堡,北达甘肃民乐炒面庄,地势险要,山势峻峨,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族通行的重要通道之一。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南路便由此从青海入甘肃入西域。


  据《民乐县志》记载:“扁都口”原为藏语“扁麻多”的音变词汇,意思是金露梅。


  扁都口峡谷险隘深邃。峡谷两侧奇峰耸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


  据史料记载,扁都口自汉唐以来,一直是西部羌、匈奴、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联系和出入甘青之间的重要通道。


  古老的扁都口,静静的徜徉在群山之中,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历史和传说故事。


  飞雪冻死人


  地处祁连山腹地的扁都口气候多变,高山气候非常明显,六月下雪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大斗拔谷,即便是夏天,有时天阴,凛风劲吹,也会雨雪交加。清代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中记载:“扁都口贯祁连之中,鸟道环崖,载容一轨……”其艰辛可见一斑。


  而当年隋炀帝西巡中发生的“六月飞雪冻死人”事件,更是在史书中有着翔实的记载。


  大约在隋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时,在八宝河一带大败吐谷浑,取得了全面胜利。为了炫耀国威,并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隋炀帝便于农历六月初八出大斗拔谷,在众多侍从和护卫人员的簇拥下,穿越祁连山到达张掖,在燕支山召开了盛况空前的万国博览会。隋炀帝的这次西巡,在扁都口遇到了六月飞雪的恶劣天气,冻死了不少官兵随从,损失极其惨重。


  据《隋书·炀帝记》记载:“大业五年三月,驾西……六月,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士卒冻死大半,马驴死者十八九。”


  民乐县文化馆研究人员认为,大斗拔谷内两山对峙,道路险阻,隋炀帝所带的只是他的行辕和警卫部队,队伍庞杂,因此队伍拉得很长,他们穿的是单衣。在峡谷中,突然遇到雨雪风寒,稍一阻滞,困在了山中,一部分人当天未能出山,有的当场冻死,有的得重病死去。从现存史料来看,这件事是有历史依据的。


  黑风洞


  有关黑风洞的传说,在民乐当地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在研究者眼中都缺乏可信度。


  一种说法认为,黑风洞是在石佛崖旁侧半山腰处的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传说当年霍去病率兵征讨匈奴,经过扁都口,黑风突起,峡谷昏暗,难以前行,霍去病登高一看,只见黑风从一个山洞滚滚而出,有妖魔作祟,霍将军观看四周,除了一山松林,再无任何东西可用来添洞,于是,下令兵士砍树添洞,一天一夜之间,千万棵松树柏树填塞进山洞,堵住黑风,汉军得以顺利出关。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兰州大氧吧 生态石佛沟
  • 公交车都这么好看了 还坐什么小汽车?
  • 靖远黄河古渡口风光
  • “乐都持金刚佛寺”——瞿昙寺
  • “中华蜜蜂之乡”——重庆城口县
  • 成都第一峰——西岭雪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