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向西——甘肃简牍里的阳关

时间:2022-10-26 18:0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甘肃简牍博物馆 点击: 载入中...
  
  文物简介
  
  1990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木简一枚(简号Ⅰ90DXT0112②:79),该简完整。长23.5、宽0.9、厚0.3厘米,红柳材质。正面一行书写。此简为邮书刺,主要记载了元始二年(2)三月二十八日,敦煌阳关都尉“实”上报朝廷的文书传递至悬泉置时进行交接的记录。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文大意


 
  
  这枚简明确地记载了敦煌阳关都尉上报朝廷邮书的包装情况、邮书到达悬泉置的时间和交接人员的情况。简文前一段记载了敦煌阳关都尉“实”给朝廷上书的邮件外部包装情况,即“绿纬、缘满、署”都是完整的,其中“纬”的两端各长二尺。后一段是该邮书在汉平帝元始二年(2)三月二十八日,由遮要置御“牛康”递送给悬泉置啬夫“长”的记录。
  
  关于汉代重要邮书的包裹情况,马怡认为应当具备三种物品:书囊(书衣)、系绳(应于捆札和封缄)、木简(用于题署和封缄)。这枚简中记载的“绿纬”,即用绿色的篋或囊盛装信件,“纬”就是指装文书的囊袋,“纬”通“帏”字也。《说文·巾部》:“帏,囊也。从巾,韦声。”“纬”、“帏”二字,声旁“韦”相同,形旁“巾”、“糸”可互换,二字可通。此处“缘”字可能是“线”的异体字,指将装妥文书的书囊与木检捆扎在一起并加封的系绳。署,是指有题署的木检。《释名·释书契》云:“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检多以木制,可题写文字,用来说明文书的收寄人等事项。
  
  简文中的阳关都尉,是汉代敦煌郡下设的阳关都尉一职。《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条下云:“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
  
  阅“牍”延伸
  
  西出阳关—西汉时期的阳关
  
  阳关,作为汉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隘和丝绸南道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与玉门关南北呼应,成掎角之势,构成了河西走廊西端的两扇大门。关于汉代阳关的具体地望,历来争论已久,众说纷纭。目前学界主流的看法主要有“红山口”和“古董滩”说。
  
  清代编纂的《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有乾隆皇帝御制的《阳关考》一文,认为“阳关、玉门关均在党河之西。阳关西而偏南,故以阳名,详核形势正应在今党河西南,与红山口相近。”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也曾到访此地,向达先生考察时写道:“红山口两山中合,一水北流,往来于两关者在所必经,阳关适在口内,可以控制西、北两路。”此二者即“红山口说”之代表。
  
  劳榦先生根据《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等唐宋地志的记载,认为阳关应在西域大道,根据史料中阳关与寿昌故城的里距推算来看,除古董滩外别无二处。随后,侯仁之先生在考察敦煌南湖绿洲时,同样将阳关关址定为南湖古董滩处,李并成先生在多年的实地考察后也持相同观点。
  
  目前,由于尚未对阳关故址进行考古发掘,加之出土简牍的记载又寥寥无几。在此,我们暂且不论此二种说法孰对孰错,先来透过史籍中的只言片语,看看汉代的阳关究竟是什么“样貌”。
  
  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说道:“阳关,在(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又敦煌文书p.5034《沙州图经》记载:“阳关,东西廿步,南北廿七步。右在县(寿昌)西十里。今见破坏,基趾见存,西通古于闻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曰阳关。”唐代寿昌县城即汉代龙勒县故城,可以肯定的是阳关在汉龙勒县以西,至于具体是“六里”还是“十里”,则可能是计算的起止点不同(侯仁之先生的解释)。另外,根据《沙州图经》的记载,唐代时阳关已经遭到破坏,仅存地基可寻。唐人所见的阳关城址有“东西廿步,南北廿七步。”李正宇先考证唐代每步五尺(大尺),则关城东西宽约为100尺,折合公制为33米,南北长135尺,折合公制为41米,则阳关关城面积为1353平方米。这个面积对于汉代的故城遗址来说,已经相当于一个县级政区治所的规模大小。
  


  
  敦煌阳关遗址|图源网络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情况和出土汉简的研究成果来看,西汉时期阳关与玉门关两者之间的驻防关系又如何呢?西汉时敦煌郡辖境共有四个都尉,北部自西向东分别是玉门都尉、中部都尉和宜禾都尉,南部有阳关都尉。玉门都尉和阳关都尉分别位于敦煌郡西北和西南处,其设置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围绕敦煌郡西部设置的半弧形防御体系,以保护敦煌郡不受北边匈奴和南边羌氐的侵扰。而阳关都尉所属的塞防,是以南北走向的堑壕为主。李并成先生调查认为阳关至玉门都尉(小方盘城)间存南北向烽线一列,皆以土墼或夯土夹压芦苇砌筑。这一南北向烽线将阳关和玉门关连接起来,并向东到敦煌郡城,向西到罗布泊亦有烽线相连。此外,与阳关都尉防区最为紧密的就是玉门都尉下属的大煎都候官,二者大致以D86(T18a)与D87(T18b)之间的堑壕为分界线。如敦煌马圈湾汉简中就有新莽时期阳关司马与大煎都候官往来的文书记载:
  
  〼□二封□□陽關司馬詣大煎都居攝元〼馬·625A
  
  大煎都候官作为玉门关西面的重要军事组织机构,其防线与阳关都尉辖区相接,往来也较为频繁。也就是说玉门关与阳关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此二关应该是互相配合监察往来出入敦煌的人员,因而它们之间经常保持紧密的联系。
  
  同时,悬泉汉简中也有阳关都尉与中部都尉之间往来文书的记载:
  
  陽關都尉明上書一封。甘露元年十一月丁酉。日中時縣泉譯騎道受平望譯騎□,到日中付萬年譯騎。Ⅰ90DXT0114③:5
  
  这条简文记载了阳关都尉“明”的上书,在平望驿骑交付悬泉置后,由悬泉置派人送到万年驿骑的。平望驿骑是中部都尉下属平望候官设置的邮传机构,从这枚简传递的过程来看,猜测这封文书的内容应该是与军务相关。
  
  关于西汉阳关都尉的管辖范围,吴礽骧先生研究认为从阿尔金山主峰以东,阿尔金山脉与祁连山脉结合部北坡,西起今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多坝沟,经敦煌县南湖乡,东止于党河口以东的拦河坝附近(汉代敦煌县与龙勒县分界的破羌亭遗址)。由于阳关都尉府及其所属的烽燧遗址,未经考古发掘,地下出土资料不多,因此对于阳关都尉的建制,知之甚少。从敦煌出土的悬泉汉简来看,目前仅知阳关都尉下有“雕秩候官”一职,至于候官下属的“候长”、“隧长”等记录,则需要等待更多考古发掘资料来印证。
  
  
  两汉敦煌郡位置形势图|图源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其中阳关是丝路南道通往西域的首站。两汉时期阳关的交通环境相对安全,又邻近南湖绿洲与龙勒县,在交通和贸易上与玉门相比,始终处于有利位置。因此,往来使者、商旅常常会选择经阳关往来于中原和西域地区。张德芳先生通过史籍和出土汉简的记载,勾勒出汉代经南道通往西域途中的国家名称和路线,即以敦煌为起点经阳关到达鄯善—且末—精绝—扜弥—于阗—皮山—莎车—蒲犁—大夏。与此同时,《汉书·西域传》中通往西域诸国的里程都明确以阳关为起点,可见阳关作为汉帝国沟通西域诸国的重要关隘,已经成为西域诸国前往敦煌的路标和参照。
  
  向达先生说“唐人于役西陲者,尤喜以之入于吟咏。是故两关不仅在中外交通历史上有其地位,即在文学上亦弥足以增人伤离惜别之情。”东汉以来,阳关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堙灭,但它并没有被世人遗忘,而是作为诗词中独特涵义的文学意象,千百年来引得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反复吟唱,把雄关的沧桑留在了不朽的文字里。不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沛然离别,还是“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的避世苦吟。阳关在历史的更替中,褪去了它的厚重积淀,多了几分对生命的释怀与平和,将浓馥的情感寓于不同心境之中,为后世传唱。
  
  参考文献:
  
  [1]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向达:《两关杂考——瓜沙谈往之二》,参见《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4]劳榦:《两关遗址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3年第11本。
  
  [5]侯仁之:《敦煌县南湖绿洲沙漠化蠡测——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绿洲的个案调查之一》,《中国沙漠》1980年当地1期。
  
  [6]李正宇:《阳关区域古迹新探》,《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7]马怡:《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文史》2004年第4辑。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大河向西——甘肃简牍里的武威郡(上)
  • 大河向西——甘肃简牍里的玉门关
  • 大河向西——甘肃简牍里的河西四郡
  • 万物生灵——甘肃简牍里的羊羊羊
  • 甘肃简牍里的动植物:牛
  • 甘肃简牍里的书籍:择日之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