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宏深自成体系的兰州文化

时间:2019-04-28 10:3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我们兰州人是很有文化自信的,大家经常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来加以形容。同时,也经常用“多民族、多宗教,丝路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来表述兰州文化的外在特征,这些都是对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把兰州文化的内在特质和整体面貌说清楚,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有底气。我认为,如果要给兰州文化描绘一个准确的画像,那就是“博大宏深、自成体系。
 
    
 
 一 兰州文化体系是怎么来的?
 
  文化首先是从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大行令李息为支持配合霍去病征讨河西匈奴,奉旨在今天的西固新城,依山傍河建设金城县,到现在2140年了。期间经历了汉代开发、五凉争雄、丝路中通,兰州城迁建在今天的城关区,兰州长期是多民族征战不休的边塞要地,军事文化和东西方商贸交流文化比较发达。金代邓千江有《望海潮》词赞美家乡:“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真可谓气贯长虹千古绝唱。宋代开始在白塔山峦建造金城关,兰州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后来的茶马互市延续了戈壁驼队和粟特聚落的荣光。
 
  一次次民族融合,润养了兰州民众“汉蕃杂处各随其俗”的族群性格。明代以后兰州长期深处内地,特别是肃王朱楧移藩驻兰,让古金城的经济政治文化有了全面发展的历史契机。一次次由朝廷主导的大规模移民,营造出兰州民众包容兼蓄、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
 
  一代贤哲段坚,系统引入儒家理学思想,开办“容思书院”传道授业,遂为兰州文脉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清代兰州相继成为甘肃省会和陕甘总督衙署驻在地,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落户金城,优质资源、优秀人才荟萃于此,文化教育大兴,兰山、五泉、皋兰、求古四大书院桃李芬芳。于是英才辈出,黄谏、邹应龙、秦维岳、吴镇、张国常、吴可读、安维峻等等,一时高士如云青史留芳。到了清末民初,甘陇硕儒刘尔炘,集明清兰州文化之大成,创儒门千古未有之学说,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样,深厚悠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完整、成熟的兰州文化体系。
 
  文化产生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兰州自古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交互共存,明代以后随着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推广,水利设施的扩建和应用,农业、养殖业、毛纺、水烟、手工业等生产部门逐渐发达。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萌生了许多包含文化元素的民间习俗,这些就是文化的基础和源头。
 
  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需求趋旺,就会刺激和拉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牧羊人、马车夫、筏子客面向蓝天,总会以高亢的山歌放飞心灵;青年男女田头劳作,会用对唱“花儿”表达情怀。年头节下的祭祀演变成社火、庙会。加上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民智不断开启,文化需求和文化追求日益提升。比较完善齐全的经济体系和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让文化发展有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乾隆年间陕甘总督杨应琚也有一首《望海潮》词,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兰州百姓的生活场景。“斜阳极目苍茫。有飞泉五道、千树青阳。南阡西陌,桃红李白,春来仕女如狂。”兰州的文化形态就此逐渐成型。
 
  物质成果由人创造,精神成果更由人来创造。
 
  唐朝中期以后甘肃省自然气候条件日趋恶劣,民众谋生很不容易,有时候农业耕作例如铺压砂田,简直就是改造山河。但是兰州人民是黄河母亲哺育的、勤劳智慧的族群。在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进程中,兰州人民不但养成了“人一我百”的顽强斗志,而且建设成高大宏伟的城池和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创造出倒挽黄河的大水车、驾驭波涛的羊皮筏子;建造出全国罕见的“虹桥卧波”,培育出兰州特有的甘甜百合,同时演绎出深沉悠长的兰州鼓子、演练成惊天动地的太平鼓舞、表演着惊艳八方的高高跷等等,展现出兰州民众客观豪迈的激情与活力。文化艺术创作是兰州人民的强项,一直到如今,《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丢羊》《雪葬》等等艺术精品,是兰州文艺百花园里绽放的一朵朵奇葩。
 
 
  二 兰州文化体系有什么样的架构
 
  
  当我们仔细观察兰州文化体系的时候,发现她的架构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体全方位的,是一个有核心、有内层、有外围;有基础、有顶层;有脊梁骨干,还有介质或者叫做纽带,这样一个纵横交错、互为表里,综合协调、功能完善的有机整体。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加以介绍。
 
  首先,思想学术是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因为思想学术提供信仰、信念和价值观。兰州自段坚传道,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兰州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理念始终是思想学术的核心,不但有继承,而且有发展。清末兰州翰林刘尔炘,以解决人类终极命运为目标,经过几十年中西学术比较研究,晚年提出“以理驭气”学说,倡导以精神文明引领物质文明,以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带来对人自身道德和命运的带来危害。他的这一思想,今天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专家的重视,足可以比肩同时期梁启超、冯友兰、梁漱溟、牟宗三等“新儒家”的学术大师们。这样就使兰州文化成为完整、成熟的体系。这是兰州文化有别于省内很多市州文化的不同之处。同时,如果我们从时间演进的维度去观察,从2140年前的边防要塞,到今天14000平方公里土地,400多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薪火相传、一以贯之的文化血脉是什么呢?那就是“包容博大、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
 
  围绕思想学术这个核心,直接关联的内圈层次,就是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教育体系。依次展开的各个层面,我们打个比喻,兰州文化体系有宽广基础,就是无所不在的民间习俗;有顶层亮点,就是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有坚实雄壮的骨骼躯体,就是恢弘壮观的城池和各类建筑;有联络八方的纽带介质,就是兰州人传承千年的方言土语。最后,有文化体系的脊梁和灵魂,那就是星光灿灿的历史名人。这样就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说,兰州文化体系是纵横交错、呼应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
 
  明清到民国,兰州的教育事业可圈可点。整个教育体系,有官学,即前面提到的四大书院,它们分别承担全省或者全兰州府,以及皋兰县的童生、贡生、廪生、监生等教学任务,准备考取举人或者进学。书院山长,均为德望素著的饱学鸿儒,他们治学严谨、考课严格,口传心授、以身作则,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社学、义学、私塾得到广泛发展,遍布于各乡各镇。清末实行“新政”,兰州相继创办甘肃文高等学堂、甘肃武备学堂、甘肃法政学堂、高等巡警学堂等新式学堂,是大西北最早的高等院校。中、小学堂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从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一直到考取功名,层层选拔源源不断,保证了人才辈出,也让重学兴教、耕读传家翕然成风,为兰州营造出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也深深影响士子们的信念追求。
 
  丰饶多样的生产生活民俗,是兰州文化的广泛基础和活水源头。民俗是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方面,民俗的形成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又反过来为地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来源。兰州民俗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工农商学、交通建筑,以及四季节庆、人生礼俗各个侧面。
 
  过去,外地人常说,兰州人“讲究多得很,”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但是因为这一点。兰州人是讲礼仪、守规矩、求和谐的族群。兰州民众过年,因这些民俗而变得格外喜庆欢乐,人生变得阶段分明趣味盎然,也赋予文化人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成就,是兰州文化顶层的靓丽风景。兰州文化艺术中,既有影响深远的杰出代表,又有民众参与的广泛基础,称得上亮点的文化种类,一是书画创作名家代有人出;二是中医事业比较发达;三是武术流派传播四方;四是秦腔艺术享誉西北;五是象棋名宿威震京师;六是民间技艺和演艺繁花似锦。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原创的陇剧、话剧、歌剧、京剧精品力作层出不穷。电影事业从《黄河飞渡》问世,到《丢羊》喜获华表奖,目前正是方兴未艾,前景可期。
 
  宏伟壮观的城市建筑,是文化体系的健壮骨骼。兰州古城从隋唐初建,到了清末已经是城廓雄伟,衙署王府、寺庙道观、文庙学宫、市肆商场、山水园林、街巷闾里一应俱全,防御和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样样具备。它不仅承载着兰州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本身也包含深厚的黄河文化精髓。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布局的经典思想。包括四合院民居在内的建筑物,在选址、构型、用料乃至尺度,都蕴含着阴阳五行和八卦方位,以及天象历法方面的道理,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今天的五泉山、白塔山等公园,不但是欣赏古建筑艺术的殿堂,更是领略兰州文化,体会古老哲学的最佳场所。
 
  淳朴而又深厚的方言土语,是维系兰州民众族群联系的文化纽带。兰州方言源远流长底蕴厚重,它词汇丰富包罗万象,其中有不少词汇和发音,明显来自古代秦人或者少数民族的语言,是民族融合以及民众迁移活的见证。兰州方言表达手法齐全,举凡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等等,无不运用娴熟。发音比较古朴,证明它历史悠久,同时证明兰州民众长期缺少与外部的交流互通。但是兰州方言的风格十分乐观豁达,非常适合聊天和表演,表达力非常到位,是兰州人验证身份、相互认同的第一标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日益普及,是兰州人民与时俱进的重要表征。
 
  星光灿灿的杰出历史人物,是兰州文化体系的脊梁和灵魂。文化由人来创造和传承,而文化的核心与顶层的亮点,更是由那些志存高远、才华出众,并且功业非凡的杰出历史人物,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没有名人便没有文化的精华部分。兰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自从霍去病率军西征,就给兰州播下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种子。汉代以来,赵充国、辛庆忌、韩遂、乞伏国仁、刘雄、王杰、薛举、辛云京,一直到清代王进宝、岳钟琪,个个勇力绝人战功显赫。
 
  兰州历史上也不乏文学卓异德行高洁之士,五代时赵宽、郭冲、赵柔、宗钦,不仅学富五车著述多样,而且设学传道教书育人,为地方培养人才。明代以后经科举入仕者,都能忠勤国事为政清廉,涌现出彭泽、黄谏、邹应龙这样青史留名的一代功臣。清代兰州文教昌盛,杰出人物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还有魏椿、牛运震、马世焘、马中律、江得符、王澍霖、卢政、张维、慕寿祺、王烜、杨巨川、赵元贞等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还有唐琏、朱克敏、魏振皆等国宝级的书画大家;秦霖熙、牛孝威、柯与参、甘惠廷、董静庵等一代名医,真可谓群星灿烂光照千古,为兰州文化增添了最为耀眼的亮色。
 
  三 怎样开发利用和传播弘扬好兰州文化
 
  兰州文化体系,是凝聚400万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兰州的宝贵资源。大力传播兰州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彰显一座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自信。而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尤其是多打造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文化题材的文艺精品力作,就像一部《五朵金花》让云南大理名扬四海;一部《变形金刚》让重庆武隆天坑游客爆棚,则可以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直接收到真金白银的可观效益。
 
  这些年来,兰州市党委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和中长期规划,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大建设项目,也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笔者作为个人,简要谈几点感受和看法。
 
  一是要面向全社会,大力加强对兰州文化体系的宣传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兰州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了解很不充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兰州古城高大壮观,有九座城门。也不知道五泉山公园,是100年前金城鸿儒刘尔炘个人牵头募捐,亲自规划亲身督导,历史5年方才完成修建的。这就有必要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大力讲好历史上的兰州故事,尤其是让年青一代懂得兰州的文化血脉是什么,让一座大城市的精神标识传承下去。
 
  二是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文化旅游发展体系。政府解决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课题研究等问题;市场和广大企业家解决投资、建设和经营运作问题。要有一个能够把政府部门、市场、项目、企业、专业团体联系起来的机构,及其工作平台,让信息、资金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促进文化项目和旅游产业有创意、高水平的积极发展。
 
  三是大力发挥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作用。兰州文化发展史上,本地士绅贤达出资,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例子举不胜举。今天,民营经济在兰州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条件应该比历史上更加有利。这就需要政府倡导、舆论支持,文化专业人士善于谋划,多凝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有的好项目,吸引企业家们积极投资。作为企业家们,也应该效法历代乡贤,自己富了不忘回报桑梓。假如哪一天,老板们开始积极关注和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那就是兰州文化昌明社会祥和之日。
 
  四是高度重视培养青年文化人才。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而现在的年轻人关心文化传承的不多。这就需要广泛宣传大力普及,同时扩大文化旅游部门的就业,提高薪资和待遇,来吸引年轻人投身文化旅游事业。要有培养专门人才的规划和措施,积极开展多种教育培训,鼓励有潜力的人才发挥专长。经过这些方面的努力,能够让兰州文化体系成为造福家乡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