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不在“立春”

时间:2018-07-17 13:34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立春一过,眼瞅着就到2015年的春节了。其实,在中国古代,“春节”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正月初一过的“年节”.民国初年,作为“岁节”的春节被改到正月初一,成为“年节”;原本是“年节”的“元旦”被挪到了阳历1月1日。由此引发了“元旦问题”、“春节问题”、“立春问题”等一系列节俗问题:是否应将“春节”改回,还给立春?能否将元旦复归正月初一?迄今在民俗学界仍存在争议……
 
 
    “年节”元旦挪到阳历1月1日
 
 
    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
 
 
    “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为元旦
 
 
    所谓“元旦问题”,是指元旦到底该放在哪一天的问题。
 
 
    元旦,指年、月、日“三元”开始之日,亦指新年的第一天,过去实际上是指阴历正月初一,就是现在所说的春节。从汉武帝正式确立,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中国人一直是按这个历法过年的。将元旦挪到阳历1月1日,缘于中华民国改元。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推翻满清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后,废除所有旧制,在纪年方面则废除了“年号制”,推行“公元制”.公元制又称“阳历”、“西历”,与中国传统的“阴历”相对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建国的次日,即发出《改历改元通电》:“各省都督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在孙中山这一通电后,中国流行两千多年的元旦,由阴历正月初一挪到了阳历1月1日,历史从此改变。
 
 
    阴历,又称夏历、农历,怎么又冒出一个“黄帝纪元”?所谓“黄帝纪元”,是以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年为元年的纪年方法,由反清人士刘师培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1903年)在《国民日报》公开提出,反对年号制,“黄帝纪元”遂成了一种革命符号。
 
 
    黄帝纪元是以公历为基础,推算出来的。传说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698年,用此年与1911年相加,正好是4609年--中华民国建国元年。黄帝纪元4609年是公元1912年,1月1日对应阴历,是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历史上“元旦”曾有五个不同日子
 
 
    汉武帝颁行《太初历》
 
 
    将“元旦”定在阴历一月一日
 
 
    孙中山将元旦改定在阳历1月1日,在“新文化运动”大兴的20世纪初年,顺应了历史的大趋势。况且,将“元旦”改换日子,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且不止一次。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将“元旦”定在阴历一月一日乃汉武帝刘彻所为。在此之前,汉代一直沿用秦历,元旦设在阴历十月一日。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编修《汉历》。元封七年,《汉历》修成。这年五月,汉武帝改年号为“太初”,颁行《汉历》,后世因此将汉武帝的《汉历》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其重大改变,是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以元月为岁首,并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设“闰月”.
 
 
    《太初历》以孟喜月(一月)为岁首元月,这与上古夏朝的历法是一致的,故民间仍习惯认为是《夏历》。与《夏历》不同,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岁首元月,周朝的《周历》又提早一个月,以冬月(十一月)为岁首元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再提早一个月,以阳春月(十月)为岁首元月。
 
 
    古人习惯以十二地支来命名十二个月份,十月为亥月、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元月为寅月,故史书上有“秦建亥”、“周建子”、“商建丑”、“夏建寅”的说法。
 
 
    由此可见,包括目前的元旦在内,中国至少已有阴历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初一、一月初一和阳历1月1日等五个不同的元旦日。由于民国初年将元旦改为阳历1月1日,“春节问题”也就跟着复杂了。
 
 
    古代“春节”原本为“立春日”
 
 
    古人过立春“岁节”
 
 
    热闹程度超过“年节”元旦
 
 
    “春节”古代全名为“立春节”,就是因立春而产生的节日。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立”乃开始之意,意思是从立春这天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故名。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在这一天会举行多种活动,逐渐形成了“春节”.
 
 
    今天意思差不多的“岁”和“年”,在古代是有严格区别的:从上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或从上一个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共365日,称为“一岁”;从上一个正月一日到下一个正月一日,平年354日,闰年384日,谓之“一年”.
 
 
    因为立春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故古人视立春为“岁始”.这时的春节,也因此被称为“岁节”.而以一月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在一月一日过年的元旦,则被称为“年节”.
 
 
    “立春”与“元旦”,在古代是两个相邻很近的节日,前后天数相差不多,但大都不在同一日,如最近的1992年,立春刚好在正月初一,两节重合,而下一个重合要到2038年才出现。
 
 
    古人过“岁节”,往往比过“年节”的声势还大。在春节那天,从皇家到民间都要举行多种活动,皇帝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郊祀“迎春”,以祈求丰收。唐代诗人沈佺期《奉和立春游苑迎春》中所谓“东郊暂转迎春仗,上苑初飞行庆杯”,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古代春节的主题是“鞭打春牛”、祭祀春神“勾芒神”,以示春耕开始,有劝农之意。春节打春牛风俗汉代已有,王充《论衡》中已提到“立土牛”风俗,唐宋流行开来,一直到明清仍然盛行。这么热闹、重要的立春节日被改,“春节问题”也由此而来。
 
 
    岁节变年节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
 
 
    袁世凯圈定“四季节假呈”
 
 
    确定阴历一月一日为春节
 
 
    孙中山在将“元旦”调到阳历1月1日后,并没有动“春节”.因为春节的存在对农业生产相当重要,有标志性意义。但两年后,“春节”也被移到了阴历一月一日。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二十一日,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定四季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四季节假呈”很快获得袁世凯批准,因为“春节”移植给以前的元旦,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立春节庆活动逐步消失,立春变身为普通的节气。
 
 
    有人怪袁世凯和朱启钤把中国重要的“春节”搞乱了。实际上袁世凯的初衷是想保留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在《定四季节假呈》中说得很清楚:“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
 
 
    那么,既然“应从社会之习惯”,袁世凯为何不把元旦恢复到阴历一月一日?因为袁世凯有顾忌。如果调回,无异于否定革命,势必遭革命党人的抨击,而让民间将春节当“年”过,与孙中山的元旦阳历年“叫板”似乎隐晦得多。新的春节安排颁行后,民间很快流行起“过春节”,以前的“岁节”彻底变成了“年节”.
 
 
    “立春节”消逝留下生肖难题
 
 
    古人视立春之日
 
 
    为新旧生肖属相的转换点
 
 
    从孙中山改“元旦”到袁世凯易“春节”,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年节”形成了两个:阳历年和阴历年。当时,公职人员过元旦阳历年,老百姓过春节阴历年,出现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从未有过的怪现象,官文化与俗文化势不两立。
 
 
    为此,民国政府不止一次下令“禁过春节”,提倡过元旦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十二月八日,国民党中执委便提出了《中央对普用新历废除旧历协助办法》,“禁过旧年”,禁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年俗活动。但两千多年的节俗岂是一纸禁令可以改变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定阳历年和阴历年都合法,使得“元旦问题”和“春节问题”迎刃而解,但“立春节”仍然是个遗留问题。第一,古代立春的重农、劝农节气功能,因“春节”的转移而弱化;第二,因不再有“岁节”,使以岁纪年和干支历为基础的生肖文化容易出现混乱。
 
 
    生肖文化是用12种动物代表出生年的一种民俗,古以春节为转换点,从立春那天起算新生肖。如2015年的阴历是乙未羊年,阳历2015年2月4日立春,对应阴历,为甲午马年腊月十六。虽然离羊年还有14天,但新出生孩子已属羊,而不属马。
 
 
    现在仍以“春节”为生肖的转换点,但此春节已非彼春节,老百姓一直“将错就错”,把正月初一看成是生肖的转换点。但历书上又“正确”地以立春来区别生肖,由此导致生肖轮换的混乱。因此,近百年来民俗学界希望元旦、春节复归原位,岁节、年节各行其道的呼声从未断过。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春节促销在民国:各种糖果饼干照码实收九折
  • 罗玉飞镖杀日军 徐立春拳头耕地
  • 过年是种信仰
  • 宋代七夕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
  • 民国时期政府为何禁止学校春节放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