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学霸竟如此玩“汉字”

时间:2017-01-09 15:23来源:大西北网-历史大学堂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有人说,现在我们面临着“汉字危机”.


    不过与其说是“汉字危机”,不如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学霸脑子里都装着好多成语,这些成语背后还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也快来学一学吧。


    与其说是“汉字危机”,不如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独占鳌头


    “鳌”是传说中一种庞大的海生动物,头像乌龟,尾巴像鲤鱼,威猛无比,能够背起一座大山。


    “鳌”是传说中一种庞大的海生动物,头像乌龟,尾巴像鲤鱼,威猛无比


    为什么人们用独自站在鳌鱼头上来指居于首位呢?


    原来,早在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刻着巨大的鳌鱼。科举殿试发榜时,状元、榜眼和探花中,只有状元才能站在鳌头的部分。于是,人们便用“独占鳌头”来指中了状元。后来这个词也用来泛指居于首位。


    蟾宫折桂


    跑到月宫中折桂花为什么能用来形容科举得中呢?


    蟾宫折桂图


    据说,这跟《晋书·郄诜(qièshēn)传》中的一个故事有关:晋代郄诜被推举为贤良,对策获天下第一。晋武帝问他,如何评价自己。他自谦道:“我不过是桂树林中的一枝,昆山群玉中的一片而已。”于是后来人们便以“折桂”来指代登科,即考中科举。


    又因民间有吴刚在月宫砍桂树的传说,月宫也称为蟾宫,唐代以来人们就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以“蟾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


    连中三元


    有人可能会问,连中三元究竟中的是哪“三元”呢?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考过乡试的人称作“举人”,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考过会试的人称作“贡生”,会试第一名称作“会元”.考过殿试的人被称为进士,殿试第一名便是我们熟知的状元了。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得第一的学霸,是解元、会元、状元得主,其中有三个“元”,于是便是“连中三元”.


    夺魁


    人们都将获取第一说成“夺魁”,这个“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行酒令时喊的“五魁首”和这个又有什么关系呢?


    宋代称进士第一名为“魁”,也就是状元。“夺魁”便是夺得第一的意思。


    后来,明代的科举制度中,考试科目为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每科第一名便被称为“魁首”,五科第一名并称“五魁”.五科全部考取第一名的超级学霸便是“五魁首”.考生们为了祈求自己能够高中,在行酒令时,便直呼“五魁首”.这一酒令也慢慢散播开来。


    中流砥柱


    古代的学霸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层层科举,终于一朝金榜题名,入朝为官,渐渐成为朝中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的中流砥柱。


    砥柱是抵在中间的柱子吗?当然不是。有说法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也有说法认为砥柱是黄河三门峡中的一座山,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于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意思是说当时大禹治水,有座山挡着水,凿破之后,河水分流而过,包裹着山,山在水中就像柱子一样,被称作砥柱。后来人们将那些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形容为“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


    旁征博引


    学霸们总是才华横溢,写起文章,或者侃侃而谈时,总能旁征博引。


    很多人容易将“旁征博引”误解为“征集一些旁边的、别的材料,并广博地引用历史典故”等。其实,“旁”可不是“旁边、别的”意思。《说文解字》把“旁”字说解为“溥也”,本义是大、广。“旁征博引”指的是广泛、大量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也作“广征博引”“博引旁征”.


    如椽之笔


    想赞赏那些文采斐然,作文满分的学霸们,可以用“如椽之笔”.


    人们很容易将“椽”误写为“缘”.“椽”究竟是什么呢?


    “椽”的意思是屋顶上用于加固的木条(图中3)


    其实,“椽”的意思是屋顶上用于加固的木条,所以是木字旁,读音为chuán.“如椽之笔”出自《晋书·王珣传》。王珣是东晋宰相王导之孙,王羲之的堂侄。王珣的草书写得非常漂亮,文字功力也很强,深得晋孝武帝的赏识。传说他晚年曾梦见一人,授给他一支屋顶椽子那么大的巨笔。醒来后,他到处跟别人说起这件事,并说道:“从梦的征兆看来,很快就会有很重要的文章要我写了。”果然,不久孝武帝驾崩,所有相关的官方文件都由王珣起草。后来人们赞美作者的文字高明,就用“椽笔”“大笔如椽”或“如椽之笔”.


    天赋异禀


    有的学霸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叫“天赋异禀”.


    “禀”读音为bǐng,要注意不能误读为lǐn,也不可写作“秉”.常用作“禀赋”(指体魄智力方面的素质)、“禀性”(指本性)。


    在“天赋异禀”中,“禀”是什么意思呢?


    “禀”是会意字,下半部的“示”最早写作“禾”


    原来,“禀”是会意字,下半部的“示”最早写作“禾”.《说文解字》把“禀”说解为“赐谷也”,即官府赠给人谷物。后来引申为赋予、给予。“天赋异禀”便是上天赋予的,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


    韦编三绝


    古代的学霸们,总是刻苦勤奋,家贫无灯就“凿壁偷光”,读书夜困则“悬梁刺股”,书读百遍便“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凿壁偷光”“悬梁刺股”都比较形象易懂。但是“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呢?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用竹简书写,一片一片的竹简很不方便,于是需要用绳索将竹简穿连起来,“韦编”就是指将竹简连缀成“篇”的皮绳。“绝”是断的意思。“三”是虚指,并不一定指实实在在的三次,而是表示很多次。


    传说孔子晚年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反复研读,就连穿《周易》竹简的皮条也断了好几次。这便是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


    “韦编三绝”的本义就是穿连竹简的皮条断了很多次。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