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临终遗言

时间:2016-03-18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伍子胥

 

伍子胥

 

    伍子胥


    (前559年-前484年)


    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豫让


    (春秋)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声音嘶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却未遂,而为赵襄子所捕。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为正统所容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却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


    白起


    (?-前257年)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战国时着名将领、军事家,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最后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荆轲


    (?-前227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荆轲列传》)


    荆轲,战国时期着名刺客,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后,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李斯


    (约前284年-前208年)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秦代着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临刑前李斯看到自己最心爱的的幼子也在待斩行列内,忽然悲从心来,怆然曰:“我真想能像你儿时那样,父子俩牵着爱犬阿黄,带着猎鹰,出上蔡城东门去追捕狡兔啊,如今是不可能了!”听者无不落泪。


    项羽


    (前232年-前202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绝命词《垓下歌》)


    项羽,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项羽曾与刘邦展开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被刘邦所灭,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其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韩信


    (约前231年-前196年)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后被吕后所杀,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三分天下而王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韩信被夷三族。


    孔融7岁的女儿


    (201-208年)


    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后汉书·孔融传》)


    (孔融)女儿年七岁,儿子年九岁,因都幼弱,得以保全,寄养在别人家。两个孩子下棋,父亲孔融被捕,也不为之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你们都不起来,为什么?”女儿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而卵不破的呢?”主人给他们肉汁,儿子口渴喝了,女儿说:“遭遇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号哭而停止。有人对曹操说了这件事,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儿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灵魂,得以见到父母,这不正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于是引颈受刑,面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


    李广


    (?-前119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西汉时名将。曾让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临死时李广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绝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拔刀自刎。


    刘备


    (161年-223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刘备病重时,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之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嗣子可以辅佐,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全力,以忠贞之节辅佐,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教训刘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共事,待他要像待老父一样!”


    嵇康


    (224-263年)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嵇康传》)


    嵇康,三国曹魏时着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大名士,“竹林七贤”领袖。因与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态度,遭其忌恨,又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临刑之前,嵇康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的是《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不肯传授给他。从今之后,《广陵散》绝了!”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他,未成。


    冉闵


    (?-352年)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晋书·冉闵传》)


    冉闵,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以勇猛着称。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生于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汉族儿女在胡人的屠刀下几乎亡国灭种,冉闵以着名的“杀胡令”几乎屠灭多支胡族,成为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既受到民族英雄的尊崇,也背负着屠夫的骂名。最后一战中,冉闵乘朱龙马,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迎击,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顷刻间燕地骑兵蜂拥而至,重重包围住冉闵,终于被擒。慕容儁让冉闵站在面前而问他:“你这个奴仆下人,为何妄称天子?”冉闵答道:“天下大乱,你们夷狄之族,人面兽心,尚且意欲篡位谋反。我乃一世英雄,为何不能做帝王?”慕容儁大怒,斩冉闵于遏陉山。其时,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谥冉闵为武悼天王,当天降大雪。


    檀道济


    (?-436年)


    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宋书·檀道济列传》)


    檀道济,南朝宋名将,“三十六计”作者。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


    临刑前,檀道济投帽子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南朝宿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苏轼


    (1037-1101年)


    西方不无,着力即差。(《东坡纪年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国古代着名文学家、文化大师苏轼在常州病逝。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力)苏轼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使力就全错了)


    佛家讲不执、随缘。大半生向佛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终极领悟。


    宗泽


    (1060-1128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过河!过河!过河!(《宋史·宗泽传》)


    宗泽,宋朝名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而卒。当时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诸将入室问候病情,宗泽看着诸将说:“我因为徽、钦二帝遭受不幸,积愤成这样。你们如果能够消灭敌人,则我死而无恨了。”诸将都流着泪说:“怎敢不尽力!”诸将出去后,宗泽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刮风下雨,天色阴暗,宗泽在弥留之际,没一句话谈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怀着悲愤的心情溘然与世长辞,时年70岁。


    陆游


    (1125-1210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剑南诗稿》)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消息,悲痛万分。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


    (1236-1283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


    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宝佑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自杀未遂被元军俘后,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在衣服中找到赞文:“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才能够做到。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方孝孺


    (1357-1402年)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明史·方孝孺传》)


    方孝孺,明初大臣、学者。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在北平发兵时,姚广孝曾对朱棣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朱棣答应了。朱棣想让方孝孺起草诏书,把他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方孝孺连续发出质问,朱棣想强迫方孝孺就范:“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道:“死就死,诏书我是绝不可能给你起草的!”朱棣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王阳明


    (1472-1529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年谱》)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着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阳明年谱》记载了王阳明临终时的情形。当时他召弟子周积进来,过了很久,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我走了!”周积眼泪落了下来,问:“有什么话留下来吗?”王阳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还用说什么?”片刻后,溘然长逝。


    杨涟


    (1572-1625年)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杨涟血书》)


    杨涟,明末着名谏臣,东林党人。天启五年(1625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忠心报国,力战“阉逆”,贯穿了杨涟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史家评价他“为人磊落,负奇节”,是极为中肯的。杨涟在狱中,曾先后遭受“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加害手段,但并未身亡。天启五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8日),许显纯以一枚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终将其害死,时年五十四岁。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写完仰天大笑。血书内容摘录如下:……我仁义一生,现死于诏狱,难说不是死得其所,有何遗憾于天?有何怨恨于人?只因我身为副宪臣,受先帝顾命,孔子说:“受托孤和临终之命,临大是大非而不可失去气节!”持此信念,终可以无愧于先帝在天之灵,对得起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百姓世世代代了。大笑,大笑,还大笑!奸佞砍去头颅,于我何惧?


    崇祯


    (1611-1644年)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史·崇祯本纪》)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上吊死前崇祯于蓝色袍服上,写下了上面这段最后的话……


    叶赫那拉·布扬古


    (?-1619年)


    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崇陵传信录》)


    叶赫那拉·布扬古,叶赫那拉氏,布寨子,末代叶赫贝勒(西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廷发动萨尔浒之战,叶赫作为明朝的盟军一同出兵征讨后金,结果明军大败。同年,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偕胜利之威进兵叶赫。叶赫贝勒金台吉、布扬古分守东西二城。努尔哈赤率额亦都围东城,代善等围西城。数日后,努尔哈赤掘土攻破东城,金台吉死之。布扬古听说东城已破,便与其弟布尔杭古遣使请降,并请代善立誓不杀。代善同意,并与布扬古及其母盟誓,布扬古终于决心投降。然而,布扬古还是在被引见努尔哈赤之后遭缢杀。据《崇陵传信录》载,布扬古临终时发毒誓说:“我叶赫那拉氏子孙中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必要灭掉满洲!”而清朝爱新觉罗氏最终确实亡于叶赫那拉氏之手--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最终签署清帝退位条约的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太后,也姓叶赫那拉。


    金圣叹


    (1608-1661年)


    好……疼。


    金圣叹,明末清初着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等诸家唐诗都有评点。金圣叹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圣叹为人狂傲有奇气,文笔幽默,幽默了一辈子,到死仍不止。他最后因有着当权者政治目的之“哭庙案”被斩,据说,临刑之时,刀起头落,从他的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地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这最后的幽默,却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而浓重的悲凉。


    袁世凯


    (1859-1916年)


    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重大打击及交煎下,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病故。袁世凯谢世之日,他的书案上有他亲笔书写的一句话:“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作为多数人眼中的亲日派,帝制的潜在拥护者和共和的破坏者,袁世凯的这个临终遗言,让很多人感到费解,从而广受争议。


    谭嗣同


    (1865-1898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中国近代着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在狱中,谭嗣同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害时年仅33岁,闻者莫不痛惜落泪。


    鲁迅


    (1881-1936年)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鲁迅杂文《死》)


    鲁迅,本名周树人,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第二天,天津《大公报》发表《鲁迅的七条遗嘱》。全文如下:【上海十九日下午十一时发专电】鲁迅在《中流》杂志第二期发表《死》一文中有七条遗嘱。(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大公报》中提到的《死》一文,系44天前,也就是9月5日,鲁迅在病中写下的一篇杂文。在这篇杂文中鲁迅写道:“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弘一法师


    (1880-1942年)


    悲欣交集。(《弘一大师年表》)


    李叔同,着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后剃度为僧,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写遗嘱三纸。”“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叶圣陶先生解释“欣”字,一辈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着《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省陈剑慧教授说,“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给他的法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是一种念佛见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见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会起悲心”.此说甚妙,和盘托出弘一大师当时之心境,而此境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晓,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


    王国维


    (1877-1927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王国维遗书)


    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着名学者,民国时期“清华四大导师”之首,国学大师。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出办公室,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吸完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梁启超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陈寅恪说:“为文化所化之愈深,愈感文化衰落之苦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张自忠


    (1891-1940年)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着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出战,内容如上。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张自忠殉国当日,由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端着轻机枪于16日夜间突袭南瓜店,奋勇抢回了张自忠的遗骸。日军则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到张自忠遗体。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在张自忠死后,当日发出报道称张自忠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


    古龙


    (1938-1985年)


    怎么我的女朋友都没来看我呢?


    古龙,原名熊耀华,着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等。1985年9月21日在台湾去世,终年48岁。古龙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怎么我的女朋友都没来看我呢?”大概,在常人眼中,古龙也只不过一介好色之徒。至于他内心的寂寞与忧愁,只有他的读者与朋友才能体会。深知古龙为人的丁情说:“古大侠对美女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寂寞“.和古龙深交过的女孩子,都知道古龙是一个多么寂寞的男人。因为他内心寂寞,追求新奇,他爱过的女人委实不少,但能长久相处的几乎一个也没有。”他追求美女,企图找到精神的慰藉,但如同在沙滩上种树,注定开不出花朵,也结不出果实。(完)


    据微信360doc个人图书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