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故宫展,别只满足于“看热闹”

时间:2015-10-15 09:30来源:大西北网-解放日报   作者:江曾培 点击: 载入中...

故宫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90华诞,为表庆祝,院方日前对观众开放了宝蕴楼、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等四大新区,使故宫开放面积由此前的52%增加至65%,以满足更多观众的参观愿望。但这并未改变粥少僧多的局面,从国庆黄金周延续下来的大客流,依旧不减,每天限流的8万张门票,往往几小时内就售罄。

  故宫的参观人数一直执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牛耳,但在英国一个著名机构公布的“2012年世界最火艺术博物馆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却是观众人数低于故宫的巴黎罗浮宫。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故宫的观众多把故宫看作是一个景点,而不是博物馆。也就是说,不少人是来看热闹,而非看门道的。

  这一点,在故宫博物院为了迎接90周年大庆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上表现明显。其中展出了528米长卷《清明上河图》,成了人们围观的重点,以至于武英殿展区始终排着长队,等候时间甚至超过6小时。《清明上河图》是家喻户晓的艺术珍宝,人们争相一睹真容,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此次“特展”一共展出了283件书画藏品,多为历代书画中的经典之作,如“三希堂”中唯一真迹《伯远帖》,唐韩幌的《五牛图》以及我国早期山水画代表作《游春图》等。不少观众对这些与《清明上河图》具有同等重量的经典名作,却只是匆匆一瞥而过,甚或是弃而不顾。

  参观中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说明《清明上河图》最为观众知晓,就像“明星”,拥有大量的粉丝,故宫的展出,为人们提供了一见真容的机会,如同粉丝要见自己心仪的“明星”一样,纷纷涌上前去。至于其他的名作,尽管有着同样高的艺术价值,因为不大知晓,还未成为自己心中的“明星”,也就不会认真光顾了。这表明,在这场艺术“特展”潮涌般的参观者中,以“追星”的心理“看热闹”的多,以鉴赏的态度“看门道”的少。

  “看热闹”与“看门道”,是艺术鉴赏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一般说来,也都是先喜欢“看热闹”,然后再会“看门道”的。不要否定“看热闹”,但也不能满足于“看热闹”。只有学会了“看门道”,才能真正在鉴赏中获得真缔。据故宫介绍,这次的“石渠宝笈特展”,希望展现出它的学术内涵、文化厚度和历史纵深。《清明上河图》作为特展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本单元中其他展品以及武英殿东西配殿的另两个单元,共同组成了展览的内在逻辑,一起诉说《石渠宝笈》著录珍品的不凡身世、文化源流、历史长河。显然,只是盯着《清明上河图》“看热闹”,是领会不了这些学术文化内涵的。观看高质量的艺术展,需要事先做点功课,尽量超越“看热闹”的层次,让自己多少懂一些“门道”,从而通过参观进一步了解,由“外行”步入“内行”。

  故宫不是一般的景点,而是世界顶尖的博物馆,文物收藏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而且珍贵文物所占比重高达93.2%,塔尖在下,藏品呈倒金字塔形。故宫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文物,都具有可以深入品味的历史文化内涵。曾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的教育家、被毛泽东称为“国宝”的陈垣先生说过:“故宫处处有历史,件件是文物。”

  如今,已公开展出34天、接受逾10万人参观的《清明上河图》正式回库休养,“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129件书画正式对公众开放。专家表示,从艺术品位上来讲,换展作品不输《清明上河图》。而故宫方面也在不断拓展展品,让参观者可以分散到更多的地方见宝品宝。当然,要“看热闹”的观众一下子都能“看门道”,是不现实的,让一些观众“热闹”一下也好,只是别忘了要有“看门道”的意识,否则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或入了宝山却空手而返。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单霁翔谈故宫人才招募:要有择一业能终一生的精神
  • 单霁翔:让故宫传统文化“活”起来
  • 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变“网红”是因为文物吸引人
  • 常怡将故宫知识融入童书 常见神兽常被“误会”
  • 文物修复师圈粉实际是历史信息在传承
  • 大雪之下,是更美的故宫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