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茂5月3日辞世,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谈论最多的是“文哏”相声发展前景的担忧。有人说,老爷子走了,“文哏”这面大旗就此倒下了,苏派“文哏”这一脉或许从此也就断了香火。
“这种担心确实客观存在。”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永良说,“很多相声演员不愿意说‘文哏’相声,因为它不仅需要演员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要‘文活武使',表演稍不到位,都有可能令观众感到乏味。于是,很多演员转而热衷热闹火爆的相声,一是说起来不费劲,二是来钱快。”
苏文茂的再传弟子、天津市曲艺团相声演员辛曲表示,苏老的相声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是因为他将“三翻四抖,铺平垫稳”的相声表演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反观现在很多年轻相声演员比较浮躁,好走捷径,追求“短平快”,缺乏踏实和琢磨。
“苏老仙逝后,我个人认为,’文哏‘的大旗在最近几年内没有人能够扛得起来。”相声演员杨少华的长子、天津名流茶馆相声演员杨威忧虑地说,“苏老是相声界的魁首,他的段子有嚼头,耐人寻味。与苏老相比,现在很多人说的相声根本就不叫相声,男女关系和一些过于低级庸俗甚至恶心的包袱太多,过于’三俗‘了。”
王永良说,苏文茂的表演儒雅、干净,有文化味,他站在舞台上潇洒飘逸,有学者风范,这也是观众喜欢他的重要原因。令人欣慰的是,苏文茂培养了刘俊杰等一批亲传弟子。其中,刘俊杰的舞台表演就完全继承了苏文茂的特色。
辛曲认为,现在很多观众都是有学识、有修养的年轻人,再靠低俗、脏口和伦理哏来取悦他们已经很难了。“随着观众’笑点‘提高,文哏相声必将受到欢迎。”
杨威认为,相声是一种“俗”文化,要迎合大众需求,但是不应该过于低俗和媚俗,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低俗趣味,让相声背上“脏口”的骂名。“现在已经有一些有学历的年轻演员崭露头角,虽然还很稚嫩,但他们都是’文哏‘相声潜在的有生力量。或许有一天,另外一个’苏文茂‘就会在他们当中产生。”
王永良表示,苏文茂的“文哏”能自成一派,是其在不断的舞台实践和从传统作品中汲取营养,再加上他的审美趣味,才最终形成的;因此,年轻的相声演员应该好好地继承传统,熏陶培养,打好基础。“只有继承才能有发展和创新。”
他认为,传承文哏相声,要培养好的人才和创作优秀的作品。“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在说相声,很多校园也成立了相声俱乐部,这是好现象。只有有了好队伍,好作品,’文哏‘相声才能很好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文哏”这面大旗能否扛得住,在于相声演员自身的修炼。名流茶馆总经理于承艳认为,观众是可以培养的,“一个相声演员如果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认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追随老一辈的足迹,耐得住寂寞,踏实创作和表演,就会成为下一个苏文茂,也就有了喜欢他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