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获“搞笑诺贝尔奖”是殊荣

时间:2014-09-23 09:38来源:大西北网-江南时报 作者:王传涛 点击: 载入中...

搞笑诺贝尔奖

 

    据美联社报道,2014年“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9日在哈佛大学举行。获奖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身影。类别属于神经学奖,研究课题为“当人们在烤面包里看到耶稣基督的脸的时候,大脑内会有何种反应”.(9月19日中新网)


    诺贝尔奖的理工科类别中,一直不见中国人的身影。每当有关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国人总忘不了调侃和埋汰我国科研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工作与创新能力。这一次有中国人摘得“搞笑诺贝尔奖”的神经学奖,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一件有多好笑是事情,中国人获得此奖,其实是一份殊荣。


    “搞笑诺贝尔奖”始于1991年,设立主旨是告诉大家,科学是严肃的,但是欣赏科学的方式却不一定严肃,在于鼓励人类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科学方法进行“乍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而且,颁奖嘉宾可都是货真价实到底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 “搞笑诺贝尔奖”虽有其戏谑成份,但得主中不乏有创意的科学实验设计。因此,中国人凭借研究“当人们在烤面包里看到耶稣基督的脸的时候,大脑内会有何种反应”这一课题获得此奖,没有什么可丢人的。只有“标题党”才会只关注“搞笑”二字,而不去关注此奖背后对于学术严谨态度。


    更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既获得过“搞笑诺贝尔奖”,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史上第一位获得这两个奖项的科学家。“搞笑诺贝尔奖”只是看似不靠谱,实际上既富含科学家们的汉水,又富有他们的智慧。


    关于学术研究,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公众都需要明白两个基本常识:一是,学术研究不能媚众、不能媚主流,不能哗众取宠,不能感觉“搞笑”就放弃研究,学术研究只需要忠于科学本身;二是,要区别开“学”与“术”,不是所有的学术研究都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些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有一些需要一个过程,对此我们要有耐心。因此,不要取笑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要给他们以更大的舆论空间。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中国人的智商去哪儿了?
  • 吃相影响不到国家形象
  • 国人出行为何“吃相难看”
  • 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群体意识的觉醒
  • 舌尖上的中国还是中国人?
  • "哈佛校训":透露出文化弱势心理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