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唯一国际通道中国人9个月打通

时间:2014-09-09 11:06来源:大西北网-解放日报 作者:庄肞 点击: 载入中...

    抗战爆发后不久,日军在滇越铁路的起点海防港登陆,切断了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抗日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诸国之间唯一一条国际通道,承担起为整个大后方补给的“抗战输血管”作用。


    滇缅公路从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等地,由畹町出国界,外接缅甸腊戍,再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沿线高山大川起伏跌宕,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确定全路走向和设计建造跨越澜沧江怒江大桥,是滇缅路建造中最为关键的两大要件。


    时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的赵祖康对先前曾长期争议的“腾永线”和“顺镇线”两条线路方案亲自踏勘,并建议确定滇缅公路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甸的腊戍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直通仰光的最终实施路线。


    复旦大学学子徐以枋则受命前往缅甸设计图纸,并带着架桥所需的国内紧缺的钢材回国建造大桥。当时从云南到缅甸的路还没修通,他就步行越过边境到达缅甸,再乘坐汽车到腊戍换乘火车到达仰光。下车伊始,徐以枋就顾不上长途旅途劳累,立即开始不分昼夜地设计和绘图,自始至终从未走出工厂半步。设计好一批图纸就立即送回国内一批,直至全部完成。


    拥有抗战初期最优良装备和最先进技术的陆军独立工兵团一部及拥有当时最高级筑路工程技术水准和施工技术力量的交通部直属施工队伍,被紧急抽调前来云南,负责咽喉部位及重要路桥的关键工程。


    身处抗战后方的云南汉、彝、白、傣、回、景颇、阿昌、苗、傈僳、德昂等十多个民族的筑路大军,也自带口粮、锄头,浩浩荡荡开赴工地。在滇缅公路全线施工的高峰时期,每天参与工作的民众人数高达20多万人。


    这其中,有一支由汉傣两族妇女组成的“龙畹女子劳工队”格外有名。这支队伍最初叫“小脚花木兰劳工队”,因为刚开始的主要成员都是按照当地风俗裹着小脚的汉族大嫂。为了抢修滇缅路,她们在一名大家都叫“六嫂”的女子的带领下,发明了用旧布胶皮做成的“鞋帮”,再套在小脚上。虽然这样穿着会引起钻心的疼痛,但这样可以和男工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幅提高修路的效率。每逢夜晚,她们就会避开男工,换下鞋帮内血迹斑斑的裹脚布。


    再后来,居住在附近山上的傣族妇女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便在名叫玉嫩罕和刀燕的两位傣族大嫂的带领下前来加盟,劳工队的战斗力倍增,而她们所唱的《大路歌》和《义勇军进行曲》对全路民工也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1938年8月31日,曾为世界上许多工程专家预言需3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昆明至畹町全长959.4千米的滇缅国际通道国内段全线建成通车。中国人民仅用9个月时间,就战胜了横断山系的高山大川,这是公路史上的奇迹,震惊了世界。


    (摘自《红锥叶:父辈的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月》,庄肞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庄崚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中国人为何还要起小名?
  • 古今中国人到底谁身材高
  • 陶行知 :中国人的命
  • 中国人第一次看奥运
  • 刘泽荣共产国际里的第一位中国人
  • 1933年中国人梦想:林语堂希望全国禁种鸦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