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5月,清廷任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而早在清廷下令之前,李鸿章就曾对烟台海防地位给予明确评价:“渤海大势,京师以天津为门户,天津以旅顺、烟台为锁钥”。1875年8月25日李鸿章在写给山东巡抚丁宝桢的信中更明确表态:“山东沿海修筑炮台,尤以烟台为最先最要。 ”但李鸿章海防建设的重心却放在直隶总督府所在的天津,烟台海防主要由丁宝桢主持,后来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后,继任的山东巡抚无所作为。于是,包括烟台在内的整个山东海防才逐渐被李鸿章接管。
1891年6月,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时,决定在烟台修筑炮台。当月11日,李鸿章上奏朝廷得到批准。不久,又根据德国工程师汉纳根的建议,对原有的兴建炮台的计划进行了修改,确址后历时三年,岿岱山炮台和通伸冈小炮台在1894年5月竣工,两座炮台安装的德国新式克虏伯后膛炮,俱周转360度,易铁轨为钢弹, 轴灵捷。根据汉纳根的建议,在炮台附近另安装120毫米克虏伯后膛速射炮2门,以保护炮台。仅东炮台的五门克虏伯炮便耗银百万两。但耐人寻味的是,此时距离甲午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岿岱山炮台都未曾发挥作用,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斥资不菲兴建的东炮台,也未能逃脱被拆毁的命运,虽然1903年炮台得以修复,但抗日战争期间又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