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时北京已出现雾霾

时间:2014-03-14 08:24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


  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80%至90%之间是雾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见度不同,1千米以内是雾,1千米至10千米之间称为轻雾或霭,小于10千米是霾;第三,雾比较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达1千米至3千米。


  雾霾产生的原理很复杂,但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它们都可能给人体带来消极影响。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干燥,距沙漠较近,从历史上看,霾灾比较频繁,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


  据《元史》记载,1329年阴历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下雪,春天又乏雨水,导致“雨土,霾”.


  明代相关记载更多,1481年,由于降雨少,“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1485年,旱荒使近京饥民涌入京城求食,城内经常狂风大作,史书上称“风霾累日”.1493年,“京师雨霾”,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1498年,“四月丁亥,京师风霾连日不止”.1504年,通州区出现了“春二月,常风霾蔽日”.1506年,通州城“十月,霾雾四塞”.1510年,北京城“今春以来,风霾屡作”.1516年,海淀区“冬无瑞雪,春有风霾”.1548年,“正月,京师大风霾”……


  类似的记录连篇累牍,数不胜数。总之,每隔几年,大霾便会光临京城一次,虽然春天成灾较多,但冬季亦不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相关记载并不全面,由于缺乏科学的观测手段,所以对霾的大小、浓度等,只能凭感觉,且只记录成灾的,对没有造成灾害的雾霾,往往忽略。单看文献,会觉得古代的霾只与旱相关,其实,这是记录粗疏造成的错觉:旱是灾害,与旱俱来的霾必须记录在案,却遗漏了那些不与旱俱来的霾。


  那么,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的霾,在明清两代却成了北京的常客呢?


  原因不外有三:首先,元代以前北京地处边关,虽是重要城市,但并非全国政治中心,所以其气候、环境、商业等细节,史书往往阙载;其次,元代以前北京城市规模较小,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建筑物增加了,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第三,明代后期正逢小冰河期,北方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利于雾霾天气形成。


  古人对雾霾灾害只能束手无策,明清两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减少雾霾要靠科学,应从约束人类自身行为入手,搞好绿化,注重节能减排,是积极的解决之道。


  据《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老北京曾有哪些野生动物
  • 北京最古老的塔有哪些
  • 元代萧墙与明清皇城的兴废
  • 元代人这样总结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原因
  • 老北京是如何防火的
  • 老北京南城的七条斜街为何叫“龙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