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开国大将在二战刚开始就准确预测苏德战争进程

时间:2014-01-25 08:24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何立波 点击: 载入中...

许光达

 

  许光达大将是中央军委确认的36位当代军事家之一,在其戎马一生中,对办军事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军事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难忘的烽火抗大岁月

 


  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东山市萝卜冲,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许光达受党组织派遣,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1927年7月毕业后,许光达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炮兵营任见习排长。1929年7月,许光达被派到中央军委在上海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9月被派往洪湖苏区。1930年2月,他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任参谋长。7月,红六军与红四军合编为红二军团,他改任第十七师师长。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许光达任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后任第八师师长。1932年1月,许光达在应城战斗中身负重伤。因苏区医疗条件差,于同年夏被送往苏联治疗。伤愈后,许光达先后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11月,许光达奉命回国。


  1938年1月,许光达到达延安,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许光达渴望工作,很快,他被任命为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当时的校长是林彪,副校长是罗瑞卿,教育长是刘亚楼。1938年5月,刘亚楼赴苏学习,许光达被任命为教育长。在抗大,许光达努力工作,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为抗大制订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贯彻到学员中去。当时,延安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许光达与学员们一起挖窑洞,一起上山砍柴,他的身体力行,对大家是极大的鞭策。抗大为党培养了一批批坚强的革命战士,许光达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


  延安时期的许光达不仅在政治上成熟,在理论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在这里,他发表了多篇军事学术论文,这些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应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来阐述问题。许光达撰写的文章主要有《抗大最近的动向》、《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论新战术》、《军队的组织问题》、《红六军历史材料》、《历史的回顾》等,较系统地阐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及战略战术等问题。


  许光达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清醒的分析,有科学的预见。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以闪电战术横扫西欧14国,并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攻占了苏联的大片领土,世界为之震惊。一些人认为闪电战所向披靡,是最新的作战方法。而许光达却在1939年7月31日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闪电战的历史命运》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苏德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希特勒的闪电战在苏德战争中必然失败。5个月后,苏联红军就对德军发起了反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元气大伤,直至步步败退、垮台。战争的进程印证了许光达的预见。


  1939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抗大总校在罗瑞卿副校长率领下,离开延安,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办学。延安留下部分教员学员,组成抗大三分校。当时三分校的学员多是1939年以后从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先后投奔延安的知识青年,共1758人。


  1939年10月,中央军委对三分校的工作进行检查,发现存在形式上的铺张而不大注意教育的倾向。为了加强分校的领导,1939年10月,中央军委任命许光达为三分校校长。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整顿抗大问题的指示》,许光达带领抗大师生决定切实转变三分校的工作方针,把学校工作的中心放到教育与党的工作上来,强调一切工作服从教育。许光达等校领导采取一系列措施,先后提出了“埋头读书”、“深入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等口号,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学员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从组织上建立了学习小组制度;号召政治工作人员参加教育工作,把完成教育任务的问题作为党支部工作的中心问题;树立行政工作以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改善教学后勤,保证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了以教育为中心的轨道,在争取知识青年思想的转变上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教育质量也提高了一步,较好地完成了教育任务。


  许光达在组织领导学校的教学与建设的同时,亲自参加教学活动,讲授军事理论课。他还勤奋钻研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军事着作,并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军事学术论文,先后发表了《战术发展的基本因数》、《论新战术》、《军队的组织问题》等文章。


  由于抗大三分校校长许光达慧眼识英雄,原十七路军上校参议、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抗大三分校教员童陆生,成为该校参训队的战术教学导师。当时参训队没有现成教材,要自己去写。编写教材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加上当时延安的资料又少,困难就更大得多。童陆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挑灯夜战,一本三万多字的教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编印好了。开课前夕,学员中有不少议论,说童陆生不是领导机关的部长,不相信他能教好。这种议论很快传到许光达的耳朵里,他怕影响童陆生的情绪,立即找到童陆生说,童教授不要有什么顾虑,要相信自己,开课那天我来主持。年轻的参谋军官们听说许校长亲自主持,早早便挤满了演讲厅。许光达首先把童陆生的情况详细作了介绍,之后说:“行与不行,童教授一讲你们就知道了,现在请童教授上课。”语音刚落,童陆生大步登上讲台,慢慢地摘下军帽,把教案放在桌上,迅速把教材发给大家,然后开始讲课,童陆生从传说中的姜太公讲到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然后讲到八路军的参谋工作。童陆生旁征博引的讲解,使全场的学员们心服口服,都称赞他课讲得好。


  曾长期在抗大总校和分校担任队长、政治指导员、教员等职务的曹慕尧,亲历了许光达在抗大总校和分校的这段岁月,对于许光达的作风和人品感触良多。


  据曹慕尧回忆,他从1937年春天到延安抗大,经常接触许光达,那时候见首长很容易,很随便。有些事情需要当面请示汇报,随时可以进入他的办公室,每次都得到热情接待,他不但倾听意见,而且立即回答,及时解决问题。他总是那样平易近人,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1939年秋天,抗大三分校审查干部。学校的保卫科执行了康生制定的“深挖”方针,不进行调查研究,也不翻阅档案材料,仅仅看了曹慕尧自己填写的履历表上,记载了原先在白区工作时的一件往事,就决定撤掉曹慕尧的职务,开除党籍,搬到延安城南门外的抗大招待所去,听候审查。曹慕尧作为一名军人,当然只能服从命令。曹慕尧在招待所住了好多天,也不见上级派人来谈话。闲得很无聊。一天,和住在一起的一位叫东光的同志聊天,这位同志愁眉苦脸地说:他是东北大学的学生。“九一八”事变后离开沈阳,在关内流亡多年,他参加过各种抗日救国团体,也接触过一些国民党人士,发现国民党确实对打日本不热心。后来跑到延安,投向共产党和八路军,进了抗大,编在东北干部队学习,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党支部委员,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很复杂,这次审查干部,被组织怀疑,看做是阶级异己分子,准备送出陕甘宁边区,让个人自谋职业寻找出路。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中国战胜日本付出多巨大的代价
  • 让人不敢相信的历史真相
  • 一幅拯救了二战英国和整个欧洲的地图
  • 艾森豪威尔二战中的抉择
  • 丘吉尔履行善良责任
  • 诺门罕战役对二战的影响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