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使大学语文或面临“废立”选择

时间:2013-11-26 10:41来源:新京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大学语文的存废与改革也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其实,人大并不是国内第一所将大学语文由必修变为选修的高校。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


  可以说,"边缘化"已成为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不争的事实。但不可否认,很多高校和学者也在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对处于尴尬境地的大学语文而言,"变则立,不变则废"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引起社会热议。在今年北京高考改革增加语文分值的背景下,人大的做法难免引发质疑。人大校方曾表示,该校之所以做出如此调整,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热情不高,多次课程测评的综合排名都排在倒数第二位。


  其实,在人大之前已有很多高校将大学语文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取消。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参与调查的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34.8%,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或更少。有专家称,实际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的高校比例肯定没这么高,还有很多高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大学语文课一直饱受非议。有人直言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教授内容和教法与中学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备受学生冷落,学校开课的热情也不高。北京某理工类高校的毕业生小李就向记者表示,他大一时上的大学语文课就是老师照本宣科,后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去上课也偷偷干别的事。当然,也有一些高校学生表示,上大学语文有很多收获,如增强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和修养等。大学语文课质量参差不齐。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五花八门

 


  据记者了解,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把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的高校属少数,有的学校只是将部分专业设为必修课,而且是否开设由院系自己决定。很多高校则有大学语文选修课或阅读、写作等相关选修课程。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校中,该课程一般上一个学期,2个学分,大概32个课时。授课教师主要为各高校中文系的教师。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教材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有统计称,有几百种甚至一千多种不等,编写思路也有很大不同。记者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学语文革教材,有的按照文学史脉络来编写,有的则按爱国、青春等专题来分类,还有的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来编排。"老师们大多自己选择教材,也有的老师不用教材。"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教师告诉记者。


  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当时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5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


  专家分析,目前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老师会上成文学作品鉴赏课,有的老师则侧重于应用习作。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语言能力,也存在争论。老师不一样,学生群体不一样,课程发挥的空间就很大。"这是优势,也是劣势,这是大学语文迟迟没有发展成一个学科的重要原因。"

 

 

  多种原因造成大学语文"边缘化"

 


  从1978年至今,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经历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发展,期间探讨与争论不断,但目前仍没有发展成一门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大用曾表示,人民大学自2007年在全校恢复建设"大学汉语"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2个学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晰、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学质量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满意度不高等多个问题,甚至沦为"高四语文".人大"大学汉语"课程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其他高校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目前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境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解释,"首先是全社会对母语教育的不重视,包括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不重视;其次,上世纪80年代大学语文兴盛时,它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那个时期选修课也比较少。而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大学里增加了类似'中国文学名着作品选读'的课程,这些课程分散了学生的兴趣点;最后,很多大学语文的授课方式、教材等确实存在一定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大学语文在高校不是很受学生欢迎,但人民大学文学院2009年对几所高校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约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高校开设母语教育课程是必要的。学生对语文教育确实也有着一定需求。如何让大学语文课摆脱中学语文的影子,更加符合学生的期待,就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记者 孔悦

 

 

  ■ 高校课堂

 

 

  课堂一 希望给学生 "大语文"的观念

 


  学校代表:北京大学

 


  课时介绍:大学语文也曾是北大的必修课,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等名师都上过这个课。据了解,目前大学语文在北大仍然较受重视,是中文系12门主干基础课之一。但就全校而言,大学语文已由必修改为选修,每年春季学期开设一或两个班,2个学分,一周2个课时。明年9月,北大将针对理工科的大一学生开设大学国文必修课。


  "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都不是很'景气'.北大每年本科生有近三千人,但选大学语文课的不超过200人。人多的时候我们会有两个老师上课,人少的时候就只有一个老师。老师都是中文系的,现在已经换过几个老师来负责,怎么讲课全由老师来决定。"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透露,明年9月,北大将针对理工科的大一学生开设大学国文必修课,目前正在编写教材。


  "现在大学语文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希望大学语文能把中学语文没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非常不现实的。"漆永祥认为,大学语文不应该是单纯的文学鉴赏、语言或者文化知识,而应该在综合的情况下有所侧重。"虽然学校已有很多与语文相关的选修课程,但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我们希望给学生一个'大语文'的观念,对他们进行理念上的引导,逐步形成自身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语文教育的问题在于如何松绑
  • 大学语文从必修到选修不是倒退
  • 评论:语文边缘化与现行制度有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