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未到中国?书中没写茶和汉字引专家怀疑

时间:2012-11-29 10:32来源:《古今历史秘闻总集》 作者:胡不为 点击: 载入中...



1298年,威尼斯共和国和热那亚共和国之间爆发了战争。在参战的军舰中,有一艘名为“东方”号的军舰,舰长是威尼斯的首富马可·波罗,这是由他自己捐钱建造的。虽然马可·波罗为了自己的共和国而勇敢作战,但后来威尼斯海军还是战败了,马可·波罗被俘入狱。单调乏味的狱中生活,让马可·波罗常常回忆起自己二十多年的亚洲旅行,那是多么刺激、多么丰富的生活啊!特别是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犹如一幕幕画面,时常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同狱的伙伴是个作家,名为鲁思狄谦,他看着马可·波罗总是眺望着窗外,一付沉思的样子,便关切地询问。马可·波罗把他在东方的见闻讲给鲁思狄谦,鲁思狄谦很兴奋,建议由马可·波罗口述,他来笔录成书。这样每天口述、书写就成为他们必做的一件大事。四年后马可·波罗出狱,将书稿整理成《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


马可·波罗1254年出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马可6岁时,他的父亲尼克拉和叔叔马飞就到东方经商去了。当他们到达中国时,正值元朝忽必烈在位,大汗热情地款待了他们,并请他们回国时带一封信给当时的罗马教皇,要求教皇委派一些聪明博学之士到中国来。当尼古拉返回威尼斯时,马可已经15岁了。当时罗马老教皇已去世,新教皇还没选出,他们只好在威尼斯等待。这期间马可经常缠着父亲给他讲东方旅行中的逸闻趣事,还要求下次一定带他去中国。1271年,新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即位。他给忽必烈写了回信,派尼古拉等人带着书信和礼物去见忽必烈。


这样,17岁的马可·波罗就随父亲等人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这是1477年印刷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中马可·波罗的肖像画。


马可·波罗一行离开威尼斯,经地中海向南航行;接着从地中海东岸的阿克城出发,途经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波斯、阿富汗、中亚细亚、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后历尽了艰难险阻,于1275年5月到达中国元朝的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马可·波罗一行受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的热烈欢迎,忽必烈大汗见马可聪明伶俐,非常喜欢,就留他在朝中做事,这样马可·波罗就在元朝做了十七年的官,他很快就熟悉了蒙古人的生活习惯,还学会了蒙古文和汉文。这期间,他除在京城大都(今北京)视察外,还经常奉皇帝之命巡游外省,足迹遍及新疆、甘肃、山西、云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他还奉命出使过缅甸和南洋。苏、杭的美景使他留连忘返,赵州桥的设计令他叫绝,中国的发明使他佩服,绸缎、棉线、香料、宝石更令他大开眼界。后来,波斯伊尔汗国阿鲁浑汗向元朝求婚,元朝皇帝特命马可·波罗护送公主阔阔真出嫁。1292年初,马可·波罗率领13只大帆船从福建泉州启航,经爪哇、苏门答腊,出印度洋,最后到达波斯。之后,马可·波罗没有回转,而是继续西行,这样又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于1295年冬末返回威尼斯。少年离家的马可,回到家乡时已经是40出头的壮年人了。


马可·波罗等人从遥远东方归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威尼斯城,人们纷纷来到马可家中观看。马可·波罗激动地用他那已不很流利的意大利语,向人们讲述着途中的所见所闻,有的人听得津津有味。有的人就将信将疑,甚至宣称:波罗家的三个不务正业的男人编造了一派谎言。有的人还讥笑马可,既然你们都已经到了那么富裕的一个国家,为何还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回来了。据说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马可在家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宴会间每上一道菜,他们就更换一套衣服,一套比一套华丽。最后他们换上回来时的那套破破烂烂的衣眼,并当众撕开衬里,让藏在里面的金银珠宝洒落一地。怀疑的人有的相信了马可的话,有的人仍然认为马可的举动只不过是在炫耀他的富有。


威尼斯和热那亚战争的爆发,使威尼斯人对马可滔滔不绝的东方见闻渐渐淡忘。但1302年,出狱后的马可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奇,那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书稿。当时欧洲还没有印刷术,人们辗转抄阅,争相传诵。这本书在西欧引起了极大震动,书中介绍了许多奇异的知识,为欧洲知识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的窗户,替欧洲人心目中创造了一个亚洲。但是由于书中所记地理、方物、史实超出了欧洲人当时的常识,所以难免有人怀疑其真实性。《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国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这对当时欧洲国家来说,是难以相信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基督教文明是全世界最发达的文明,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着超过基督教的文明。所以,自这本书问世后,怀疑就一直存在,有人称该书为“荒诞不经的神话”,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他就是一个骗子。在基督教里,说谎是“十戒”之一,一个人生前说谎,死后就进不了天堂。所以据说在1324年马可病重弥留之际,一些亲朋好友还在动员他为自己的谎言忏悔。马可十分生气地说:“上帝作证,书中所记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那么,马可·波罗究竟到过中国吗?现代的学者也是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马可·波罗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教国家,在那里他和从中国回来的波斯商人或土耳其商人交谈过,很有可能依靠某些已经失传的“导游手册”,加上道听途说,便成了他游记的基础。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查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马可·波罗的材料;马可·波罗书中很多地方的统计资料都是可疑的,对蒙古皇帝的家谱说得也是含糊不清;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 茶和汉字,书中从未涉及到;书中许多中国地名,似乎用的是波斯的发音。


另一种看法认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这也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中国有个学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史籍中,明确记载了马可·波罗离开中国的时间,与游记中记载的完全相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游记的缺点。因为游记是由马可·波罗口述、别人执笔的,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在事隔那么多年之后,谁也不能保证回忆的准确性。而且马可·波罗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也不可否认他可能会抱着一种常人都有的心态对所见所闻夸大其辞。


我们也希望会有更多的学者能从浩瀚的中国史籍中,找到更多的有关马可·波罗的记载,给马可·波罗以应有的评价。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