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航天史的“动物航天员”

时间:2012-07-09 10:43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李星建,李敏 点击: 载入中...

 

在1957年殉难的前苏联太空犬莱卡

 

  当初,人类到未知的太空去探险,是着带有极大风险的。为了减少风险,人类想到了用动物打头阵、做尖兵。


  这样,太空中就出现了“动物航天员”,尽管它们很少被人关注,但它们的功绩已载入了人类的航天史册……

 

  1前苏联身世卑微的太空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少有57犬次的太空犬被前苏联安排执行太空任务。1961年4月12日,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之前,就至少有10只太空犬被前苏联送入了空间轨道。


  这些太空犬出身卑微,之前都是莫斯科的流浪犬,而且都是雌犬。科学家们觉得它们可能比家犬更能忍受太空飞行严酷的环境。而选择雌犬,是因为它们的性情温和而且不需抬腿尿尿。


  这些太空犬都经过严格训练,科目包括长时间站立不动,穿太空服,搭乘火箭模拟器及适应离心机模拟火箭发射时的加速度。并逐渐缩小它们的生存空间,为在太空舱生存做好准备。进入轨道飞行的犬只,是以营养胶来喂食的。


  德茨克和特西甘是第一批进入亚轨道飞行的太空犬。1951年7月22日,在经过高度达100公里的高空飞行后,它们都毫发无伤地回到了地面。


  此后,特西甘被前苏联物理学家布拉冈拉沃夫收养为宠物狗,德茨克则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活动,后来与太空犬利萨一起在执行任务时遇难。


  1960年8月19日,太空犬卑尔卡和斯特拉卡搭乘前苏联“五号”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中度过了一天,伴随它们的还有1只小灰兔、40只小老鼠、两只大老鼠以及若干苍蝇和植物等,它们都成功地回到了地面。


  斯特拉卡在这次任务结束后,产下了一只幼崽。次年,赫鲁晓夫把这只幼犬作为礼物,送给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如今,斯特拉卡的后裔们一直还生活在美国。

 

  2殉难的“动物航天员”莱卡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1月3日,第二颗人造卫星即将发射。这一次,卫星上搭乘了一位特殊的“航天员”———小狗莱卡,它成为飞上太空的第一个地球生命。


  科学家们在莱卡的身体表面和皮下安装了感应器,用来监测它的呼吸和心跳,进入太空后,监测数据会自动传回地面。莱卡随即进入了专门为它设计的、火箭头部的加压密封舱内,面对莱卡的还有一个摄像头。


  前苏联官方之后公布了关于莱卡命运的“官方”版本:莱卡完成了长达一周的飞行任务,到达离地球1600公里的高处;按照计划,它在吃了最后一顿含有剧毒的晚餐后,安静地死去。


  2002年,当时的生物医学家马拉山科夫说:莱卡当年在刚飞上天没几个小时,就死于惊吓和中暑衰竭;莱卡身上的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显示,莱卡上天不久,心率达到平日的三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莱卡承受着巨大的痛楚。


  前苏联在当年就为莱卡发行了纪念邮票,它后来成为了前苏联一种香烟的商标,并上了莫斯科一座纪念碑。1997年,莱卡太空飞行40周年之日,莫斯科郊外的航天和太空医学研究所,为莱卡建立了一个纪念馆。


  当年,莱卡和其他9只犬就是在这里接受训练的,而最后它被选中踏上孤独的太空之旅。如今,全世界至少有6首歌曲,是为它而谱写,描述它这次孤独的单程太空之旅。

 

  3美国的艾伯特家族太空猴

 

  与苏联相比,美国更喜欢用猴子和猩猩进行太空探险。1948年6月11日,一只名叫艾伯特的猕猴随V2导弹的发射升空,不幸的是,艾伯特在飞行途中死于窒息。


  1949年6月14日,艾伯特的后裔艾伯特二世成功进入太空,荣获了“第一只太空猴”的桂冠。但在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出问题而英勇献身。


  1949年9月16日,艾伯特三世所搭乘的V2火箭在10.7公里的高空爆炸,他尸骨荡然无存。后来,艾伯特四世和五世在太空探险中,也相继遇难。


  1951年9月20日,艾伯特六世和11只老鼠搭乘空蜂火箭升空,它们是第一批火箭飞行幸存下来的动物。艾伯特六世在着陆两小时后死亡,两只老鼠也随之死去。它们均因密封舱温度过高窒息而亡。


  1958年12月13日,经过严格飞行训练的松鼠猴戈多,由“丘比特”火箭送上了太空,达到了500公里的高度。在预定15分钟飞行中,它有8.3分钟是处于失重中的。但回收舱在南大西洋降落时,降落伞没有打开,戈多消失在海洋里了。


  而在太空之旅首次幸存下来的两只猴子,是艾伯尔和贝克。它们曾出现在美国航天局1959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艾伯尔是3公斤重的猕猴,贝克来自秘鲁,是体重才6两多的松鼠猴。


  它们在那次飞行中,承受了正常重力的38倍的拉力长达9分钟。艾伯尔重返地球4天后,在接受一项摘除感染电极的手术中死亡,而贝克一直活到1984年11月29日。

 


  4“王牌航天员”哈姆和伊偌斯

 

  哈姆和伊偌斯分别是霍洛曼空军基地培训出来的王牌猩猩航天员。1961年1月31日,哈姆作为宇宙飞船“水星号”的唯一乘客进入外太空,成为第一个到达外太空的类人动物。


  哈姆被送入离地260公里的空间,地面上的控制电脑显示它的健康状态良好。在16分钟的飞行过程中,虽然承受着失重的困扰,但太空服使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后来,回收舱落在了大西洋上。


  当救护人员打开舱门时,哈姆若无其事地将两手交叉在胸前,兴奋地步出座舱,毫不客气地拿过慰劳它的一个大苹果大吃起来。人们发现它在整个太空旅行过程中,只是轻微擦伤了鼻子。


  10个月后的11月29日,伊偌斯比哈姆走得更远,它在太空中完成了1小时28.5分钟的旅行。回到地面时,伊偌斯兴高采烈地跳出回收舱,向救护人员挥舞着手臂,好似凯旋的英雄。


  此后,美国航天局开始尝试着将人类送入轨道。1962年2月20日,约翰·格伦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5  中国“动物航天员”小豹和珊珊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空间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也是从动物试验开始的。1964年7月19日,一群大白鼠随着我国发射的第一枚生物火箭“T-7AS1”进入了太空。之后,有两只小狗参加了上天试飞实验。


  这两只小狗是从30多只小狗中遴选出来的,除了体格健康、反应灵敏、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外,体重在6000克左右,不胖不瘦。两只小狗,公的叫小豹,母的叫珊珊。


  它们在上天之前也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工作人员首先要将小狗捆绑在木板上,不断地翻转,以保证小家伙适应火箭发射后一边前进一边旋转的状况。还要在震动器上适应强烈震动,在冰箱里接受严峻的低温考验,在刺耳的大喇叭下接受噪声干扰。最为残酷的训练,是在离心机里接受高速旋转。训练中,它们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被航天专家一致认为“适合上天试飞”。


  首先上天试飞的是小豹,乘坐的是生物火箭“T-7AS2”,发射高度为七八十公里。火箭的头部由生物舱和回收舱组成,里面装有记录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生理指标的磁记录器和自动摄影系统,并且安装有让小狗方便的粪便收容器等。


  1966年7月15日清晨,安徽省广德火箭发射基地,小豹乘坐的生物火箭在震彻山谷的轰鸣中直冲云天。各种跟踪设备不断接收到火箭上传回的各种数据:火箭飞行正常。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