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首次潜艇发射火箭试验

时间:2012-04-18 15:06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巨浪-1型导弹是中国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取得成功。


  1982年10月1日,新华社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2年10月7日至10月26日,从北部海区向以北纬28°13′、东经123°53′为中心,半径35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为了过往船舶和飞机的安全,中国政府要求有关国家政府,通知本国的船舶、飞机,在当地时间每日9点至17点,不要进入上述海域和海域上空。这一重要公告的播出,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10月12日15时01秒,渤海某水域,随着一声巨响,由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代固体潜地运载火箭似一只海上蛟龙破水而出,在水面上溅起一片火光后直上蓝天。

  在整个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经过水中段、控制段、被动段飞行,准确落入预定海域,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是继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氢弹、远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发射以后,在国防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不仅表明了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国防实力有了新的加强,而且标志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极大地展示了我国的国威和军威。它表明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国防实力有了新的加强,中国已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

  研发单位达2000多家

  以潜艇为发射平台,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是世界上“三位一体”(即陆基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潜射导弹)的战略核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明显优点是机动范围广,隐蔽性好,攻击能力高,生存能力强。它不像陆上发射井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发射,而是可以在敌方难以发现的地点打击敌方的任何陆上战略目标。从水下运动中的潜艇上发射运载火箭,绝不是简单地把陆用导弹搬到潜艇上,而是要针对潜艇的有限空间和活动特点,解决火箭推进系统、火箭小型化和水下发射技术等一系列新的课题。

  我国第一代潜地导弹的研制工作,是从1967年开始的。因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影响,许多研制单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再加上预研基础薄弱,研制计划一拖再拖,进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重大课题重新被列入国防尖端技术的重点之一,明显加快了研制的步伐。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国防科工委、海军和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密切协作,全国参加研制、生产、试验的单位多达2000多家。

  在研制过程中,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在充分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力更生,坚持走自己的路,使我国潜地导弹技术研究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在试验过程中,其程序舍弃了全尺寸模型弹水池试验阶段,直接从陆上进入艇上,并先后攻克水下发射、通信传输、弹体弹头小型化等技术难关,从而为首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奠定了基础。

  准备工作长达半年

  1982年3月,全面展开了水下发射试验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加强发射试验的统一领导,在国防科工委和海军的领导下,成立了首区(发射区)和末区(溅落区)指挥部和临时党委。首区指挥部由海军试验基地司令员田作成任指挥,海军试验基地政治委员邓易非任临时党委书记,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马立新、海军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周诚、航天工业部潜地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黄纬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海军试验基地第二试验区司令员杨洪贵、北海舰队潜艇支队副支队长李文发任副指挥。

  发射潜艇的任务是根据发射阵地工作程序,对火箭进行射前检查和发射准备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点准确地进入发射海区,并与指挥部保持通信联络;正确操艇,满足发射条件,在水下航行的状态下,一声令下,及时把火箭安全可靠地发射出去。发射潜艇承担的任务技术相当复杂,水下操艇技术要求很高,仅火箭发射部门新安装的各种仪器就有140多台,操纵项目增加了1000多个,每个动作,都必须十分准确,稍有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担负水下发射任务的潜艇,在艇长石宗礼、政委秦治齐带领下,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革命精神,进行了刻苦的训练。从1月15日到9月7日,共出海37次,先后完成5次带火箭出海合练,10次海上发射筒开盖训练,5次协同匹配合练,6次海上发射程序演练,以及水下脱险训练。

  为了充分做好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各项准备工作,国防科工委、海军、航天工业部、海军装备技术部等单位领导人长时间在部队蹲点,抓思想、抓作风、抓进度、抓质量。民航总局为发射潜艇提供备用导航设备。电子工业部派出技术人员与海军人员一起对400多台(套)电子设备进行了质量大检查,使各项设备达到良好技术状态。当地铁路局抢修了铁路专线,保证了火箭及时调运。

  成功后张爱萍欣然赋诗

  10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国将向公海发射运载火箭的公告,试验进入了实施阶段。

  10月7日15时14分01秒,按计划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火箭发射、出水、点火正常,点火后突然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首区指挥部研究了第一枚火箭未获成功的原因,对第二枚火箭采取了相应措施。10月12日15时01秒,潜艇水下发射了第二枚火箭,火箭发射、出水、点火、飞行、分离、溅落及捕获跟踪测量正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火箭研制和发射试验的全体人员发了贺电。同日,中国发表了试验结束的新闻公报,试验海区恢复正常航行。

  10月22日、25日,国防科工委、海军在首区和末区分别举行了祝捷大会,末区还举行了隆重的海上阅兵。张爱萍及国防科工委主任陈彬、政委刘有光、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政委李耀文都分别发表了讲话。张爱萍在末区讲话结束时高兴地说:为了庆祝胜利,我送大家一首《相见欢》:“扬威海上英豪,战狂涛。神剑飞来,闪电破云霄。天罗照,长空扫,胜券操。四海欢呼,一代玲珑骄。”

  发射当天遭遇外国侦察机

  10月12日发射当天,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整个发射过程都受到了国外侦察机的监视。而对这一切了解最清楚的,就是当时执行航拍飞行任务的飞行员陈金龙。

  10月12日,14时53分,指挥员发出“起飞”的命令,陈金龙立即接通自动驾驶仪,上提变距杆,飞机“刷”的一下离开甲板,低着头吼叫着离舰起飞。直升机起飞后,当时的高度是2000米,速度90千米/小时,陈金龙驾机在指挥舰上空盘旋,等待着出航命令。突然,在我机左前方发现一架固定翼外国侦察机与我机等高度、同向飞行,而且越飞越近,两机间隔不足50米。陈金龙立刻将情况报告指挥员,并果断降低飞行高度,超低空飞行,迅速地摆脱了外机的干扰。

  15时01秒,潜艇准时从北海某海域水下发射导弹。导弹从发射到出水、点火、飞行、分离、溅落等一切正常。指挥部快速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到每一个战位。15时10分,陈金龙接到命令:“弹头已落水,立即飞向目标区!”机上领航员关锡华及时在地图上标下了弹着点位置,直升机不断改变航向,避开阳光,搜索目标,并及时向舰上指挥员通报我机的位置。

  在进行第3次航拍过程中,有架不怀好意的外国侦察机再次在我机周围窜来窜去,干扰我机工作,海上还有一艘外国船只在目标区域航行。等那架外国侦察机即将靠过来的时候,陈金龙驾机压着它飞,阻止外机占据空间优势。上下几个回合后,外军飞机终于放弃纠缠,我机又完成了第3次航拍。航拍任务完成后,陈金龙又驾机通过目标上空,在校对完位置后飞向“远望2号”考察船,给“远望2号”标记位置。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遵义会议的前奏
  •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国史”点校往事
  • 中国食用冬虫夏草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海昏侯时期
  • 庚子赔款中国支付了多少
  • 古代中国购物指南
  •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大美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