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古称洮州,地处中国内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坐标为东经103°52′,北纬34°10′——103°52′。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与卓尼县插花接壤。全县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流域切割较深,峰峦重叠。白石山、莲花山、大岭山为主要山峰,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气候属高寒干旱区,年平均气温3.2℃,降水量518毫米,无霜期65天。干旱、冰雹、霜冻、洪涝等灾害频繁。
临潭历史悠久,废置多变。从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为雍州之域,商、周为羌人所据,秦为陇西郡临洮县地。汉乃称临洮县,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所辖,始置洮阳、候和二城。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置洮阳县。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首置洮州,继置洮阳郡和泛潭县。两晋、南北朝吐谷浑入居。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泛潭县为临潭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仍称临洮,后陷入吐蕃,战乱频仍。宋为唃厮罗政权占据,称洮州为临洮城。绍兴四年(1134年)为金仍称洮州,属临洮路。元、明仍称洮州。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升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洮州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临潭县至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专员公署从临洮移至岷县,临潭县属第一区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脱离临潭历代之属。1949年9月11日临潭解放,录属岷县专区。1950年5月,又归临夏专区。1953年6月11日,县驻地由新城迁至旧城。同年11月21日,临潭县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区隶属至今。
临潭地处“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之要冲,自古以来,由于战争、屯垦等原因,使众多民族在洮州杂居融合。明初,朱元璋为休养生息和巩固边疆,“移福京(南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于诸卫所”,大量应天府(南京)和安徽风阳、江苏定远一带的居民迁入临潭,加上随明将沐英西征留守洮州的部分士兵,使大量汉族流入临潭,成为临潭人口的主体,与藏族土着民族、元明时期流入的回族一起,为临潭县主要民族构成。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团结一致,互相贸易,发展各业,形成了唐宋至元明时期商贾云集、经贸兴旺的“茶马互市”,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