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者”:兰州大学一个普通社团的出圈样本

时间:2022-05-22 21:0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兰州大学 点击: 载入中...
  调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近年来兰大学生社会实践热门的选择之一。在文化行者团队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参与民族文化传承。
 
  
  “文化行者”成立于2009年,至今已走过十三载春秋。13年时间,从社团到公益组织,再到孵化项目落地,时间从未阻断他们前进的步伐,这个以“文化行者”命名的学生社团,试图用青年的视角触及文化多样性的神经。
  
  它怀揣“鼓励并支持更多中国青年关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期许,渴望成为制度完善、信息透明、创意独立和品质个性的综合型学生社团。早在12年前,“文化行者”们便在甘肃兰州、敦煌等20多个地区“行走”,先后完成了对兰州鼓子、裕固族民歌、东乡族擀毡、保安族腰刀等多个甘肃的国家级、省级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
  
  这支团队在行走中,不断寻找着实践的答案。  
  
  从社团到项目“行”是什么  
  
  每周六早上9:00,办公室的长条桌两边都会坐满团队成员,这是文化行者的例会,更是一周一次的思维碰撞,几乎从未有人请假缺席。
  
  “我们聚在一起的初衷就是为了在青年人心中播下一颗文化遗产友好观念的种子。”团队负责人魏家玮说。
  
  一个社团的创始人往往是社团组织者里的灵魂人物。他们用热爱与坚持在大学里为同道者造就了一个“永无乡”。
  
  2007年,文化行者社团创始人、兰州大学2005级经济学基地班、2009级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王龙魁和暑期实践团队的伙伴们在他山西老家的黄河畔看大戏时,闲聊中感慨家乡的“山曲”濒危,由此下定决心回校后要发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项目,文化行者的故事从这里开始生根发芽。
  
  见到王龙魁的第一眼,笑眯眯的眼睛,圆滚滚的身材,总会让人在第一时间就对他萌生好感。“当时媒体赋予我们‘文化行者’的称号,其实刚好也帮我们解决了一个顽疾,一直以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都觉得一开始想的‘保护中心’听起来像是一个官方的研究机构,不够亲切。”王龙魁和团队欣然更换了社团的名称。
  
  2008年,为调查国家级非遗兰州鼓子留存状况,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资助下,《兰州鼓子传承艺人支持计划》成为社团第一个成功申请到基金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给了王龙魁和小伙伴们极大的鼓舞。
  

 
  寻访炳灵寺守窟人
  
  “尽最大努力抢救艺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像绘制地图一样尽精确地记录,让后人们对此有迹可循。”在这样的信念下,文化行者为兰州鼓子艺人逐一制作了档案,保留了大量宝贵的曲谱、曲词。带队队长李昱卓告诉我们,“调研时老乡家里没有足够的床垫,只好几个人挤一张床,几个男生干脆打地铺。上厕所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原有的一小块地方早已被别人占去了。但第二天起床领任务的时候,大家都是精神倍儿棒,干劲满满。”
  
  紧随其后,依托文化行者社团,魏银丽带领开展“永登高跷调研项目”;赵文明带队调研“敦煌曲子戏留存状况和保护政策”,他们走过肃南的草原和城镇,详细记录了裕固族的语言、民歌、服饰等非遗留存状况和保护困境,这份报告后来为“文化行者”孵化出了最具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寻找安妮”;马祯带队前往“裕固族非遗调研项目……”
  

 
  记录贤孝视障艺人档案
  
  调研过程中生成的“要为非遗做点什么”的使命感促使最早的核心成员们建立一个专门的团队。2009年4月10日,兰州大学大学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注册成立。王龙魁在一家打印店“火凤凰”临时设计了一件印有“蓝色蝴蝶”标志的T恤衫,当年共有9个团队、109位志愿者穿着它走进甘肃省各地开展国家级非遗调研项目。
  
  此后十年,“文化行者”每年都会设计一件年度主题T恤衫。
  
 
 
  铁楼一户一策
  
  
  
  铁楼流动小黑板
  
  也是在2009年,写下“文化行者,一直在路上”这句口号的杨胜利带队第一次走进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那时,白马村寨刚遭汶川大地震灾害,又逢六十年不遇雨灾,文化行者成员们租了车进村,他们一路搬落石一路行进,最终开启了“文化行者”和白马村寨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精彩故事。杨胜利回忆起那天晚上,感叹道“那天晚上在村民家吃了一碗白水面,里面放了几根榨菜,但真的很香。”
  

孩子们惊喜地看老师展示实验
  
  2010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敏第二次带队走进白马村寨,在地震后临时安置的简易“教室”里,文化行者为当地学生带来了“听妈妈的歌”创意课程,为孩子们讲述民族文化的力量和梦想。2011年,文化行者在白马村寨开展“村寨民歌赛”“乡村故事会”“小小民歌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当地妇女儿童心心念念的公共文化活动。直到现在,村子里的老人还在念叨着希望当年获得了“最受欢迎主持人的那位小姑娘”常回去看看。
  
  同年,文化行者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社团“老人”们在毕业前通宵为即将举办的年会剪辑宣传短片,宣传短片里提到“希望十年、二十年后回到校园,再叫一声文化行者”。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社团实现“老人”和“新人”共治,老人们会拿出奖学金的一部分捐赠给社团,同时也为社团提供更多指导意见。直到今天,文化行者内部还设有“学长基金”。对于再次回到这里的王龙魁来说,十一年前宣传短片里他们的愿望,正在通过文化行者的“不断前进”一步步实现。
  
  硕士毕业后,王龙魁和核化工与核燃料专业毕业的赵超注册了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启了文化行者的公益创业之路。“文化行者不是公益组织,它是一个致力于宣传、保护文化项目的青年组织,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达到自我反省。”这是王龙魁对文化行者更准确的定位。
    
  文化行者 一直在路上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文化行者发布了创办12周年的记录短片。在过去十二年项目的探索中总结出了文化行者的精神———“硬做”,也欣慰地看到十二年后的今天,青年人依旧愿意保有理想主义初心,身体力行投入保护文化多样性。
  
  12年来,他们秉承互动、平等、理解的信念,走过17个省份,服务300万人次,共建设19个实践基地。在同时代人中,他们是文化的“先行者”,因为情怀而加入,因为责任要坚持。
  
  12年前,在一般人还不知道“非遗”是什么的时候,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开始在兰州开展非遗普查。他们发现,作为非遗明珠的裕固族民歌,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正逐渐湮灭。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裕固族孩童记住故乡的印记,成为了这群青年公益创业的初衷。
  
  12年来,从学生团队到到民非机构,到模式入选联合国亚太地区青少年遗产教育优秀案例,再到不断孵化项目落地。十二年的时间,对于这样一支有创意的团队和有地方特色的项目来说,今日取得的成就皆是过去十二年来一点一滴的积累。相较于以前文遗保护的窘境,如今政府与企业双向助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遗产知识大会上的回信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在推进文化遗产教育方面起到了良好成效。
  
  寻找安妮童声合唱团
  
  以“寻找安妮”项目为例。2008年,年轻的裕固族语言文化研究学者阿尔斯兰为文化行者的志愿者们举办了一场裕固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讲座。在他的鼓励下,“文化行者”们此后接力走进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调查裕固族语言、民歌和传统文学的传承保护现状。回到学校后,以安妮为代表的大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始了裕固族语言文化保护的项目设计,就此开启了延续12年的“寻找安妮”,从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项目创意。
  
  “我们想从裕固族找到一个具有典型含义的词来命名这个项目,于是用了安妮这个名字,这个词在裕固族语言里寓意能歌善舞的小女孩。‘安’是裕固族第一大姓,‘妮’是女孩的意思。而这正好和项目的发起人安妮同学名字相同。”王龙魁向我们介绍道。
  
  现在,“寻找安妮”教育模式被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教育局列为“十件教育大事”,同时推广至保安族、东纳藏族和蒙古族等的社区和学校,花儿朵朵遍地开放……
  
  遇见村落、草场和大漠落日,遇见千年口传心授的民族史诗,遇见老阿妈念念不忘的遥远故事,遇见童话里闪烁的孩子们的纯真,还有村寨里余韵袅袅的生活信仰……这些“遇见”里,都有文化行者的参与和保护。
  
  谈及文化行者的项目服务时,魏家玮对“青年敦煌之友计划”记忆尤深。这项活动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敦煌研究院的支持和指导下展开,也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专项支持。
  
  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莫高窟是甘肃最有文化形象力的一张名片,每年有大量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为了提高暑假人流量高峰期的游客体验,文化行者与敦煌研究院反复沟通,为高峰期游览日提供秩序维护、义务讲解、游客互动等志愿服务,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志愿者更是从港澳地区“漂洋过海”而来。
  
  在敦煌,六七月份的温度高达40多度,志愿者们穿防晒衣、戴遮阳帽、拿着小喇叭,“请大家按照秩序排队”……同样的话一说可能就是整整一天。
  
  “即使晒伤、甚至中暑,他们自己都会解决,不会给我们说。”王龙魁感叹道,“有些南方来的姑娘几天下来,脸和脖子就被晒成了两个颜色。”
  
  莫高窟志愿服务
  
  为了增加游客的深度体验,志愿者们集思广益,准备橡皮泥、陶泥等,让来此地游览的孩子们进行手工制作。同时,文化行者制作了很多展板,积极向游客普及特色石窟的历史渊源、外形特征等知识。
  
  “你们在这免费吃就行了。”志愿者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也获得了敦煌研究院的好评,给他们提供午餐,还赠送很多书籍,文化行者的“名片”由此打了出去。
  
  “像这样的案例模式还有许许多多。在武威,我们开辟了贤孝视盲艺人服务和现代价值挖掘阐释的非遗保护模式;在陇南文县,我们开辟的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和藏族妇女能力建设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等。”提起文化行者开展的项目和取得的成果,魏家玮露出了一抹骄傲的笑容。
  
  每个社团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从一个人的默默热爱,到意外地发现志同道合的集体,再到一起并肩前行。一路上会有惊喜的偶遇,也会有因学业等原因兴趣减淡的分离。社团之路更像是一场冒险,他们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这一场难忘的旅行。
  
  情怀传 续行以青年  
  
  2021年10月,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文化遗产友好使者———行走在西部文化版图上的青年力量”团队荣获全国银奖、甘肃省金奖。对于文化行者的负责人魏家玮和陈静来说,这次比赛正是为他们半年来的蓄力及文化行者多年来的耕耘提供了平台。
  
  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青年敦煌之友协会申报的《乐遗计划———甘肃省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及青少年文化培育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除此以外,文化行者所获的荣誉还有很多。“绿光行者”荣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黑苹果特别奖、“文化小巷”荣获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金奖、“拾贝计划”荣获路孚特“绿行者”乡村环境教育项目全国优秀团队,“母亲的艺术”获中国慈善项目大赛全国铜奖,“听说计划”入选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
  
  不像其他有刚需的校园活动,社团成立之初是靠一个或几个普通人星星点点的号召,得到响应后逐渐汇聚成一把火焰的。因此,社团的成果也表达了热爱此道的同学的心声,这一切也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12年来,文化行者积累的文字材料越来越厚,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调研的地域也越来越广,文化行者在实践中展现着更多关于成长的可能性。
  
  自2008年项目式学习发起实施以来,文化行者通过各类项目计划和种子基金支持组建了75个调研活动小组,形成文化小巷、馆语计划、乐遗计划、非遗传习和惠民乐童5个行动专题领域,影响西部地区文化遗产126项,完成超过140万字调查研究报告和12项被地方政府部门采纳的政策倡导资料;累计实施356项行动项目,10所高校共有5379名志愿者参与其中,超过20000名青少年受益,累计提供文化遗产教育和服务165万小时。
  
  此外,文化行者开辟文化遗产研习线路30余条,设计研学创意40余份,营员足迹遍布甘肃、青海、山西、河北等8省16个城市,遍及历史文化遗迹40余处,参与研学研习的港澳学生达到1200名。参与营员在知识获取、认同意识及价值观改善、青少年联谊等三项评价指标上提升20%以上。这份影响力在学生组织中不容小觑。
  
  社团成立之初是从做文化遗产项目开始的。“我们在理念上没有变,只是我们项目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在变。”传统村落、博物馆、可持续旅游、传承人、少数民族,多议题的服务关怀,356项行动计划,文化行者在其中不断寻求改变与发展。
  
  社团创办人王龙魁目前已在高校任教,但仍然积极协助文化行者的项目孵化和指导工作。他的朋友圈动态并不多,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公益项目与文化行者。今年五月份,他和魏家玮在凌晨结束一年一度的文县调研时,发了一条朋友圈:“每一年都感到疲惫,却都能收获新的动力。熟悉的老乡和他们新的生活目标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新篇章。今年的小朋友们不错,肯思考、愿意做有意义的事、性格都很好。透过他们更坚定我们12年来‘硬做’的信心。”
  
  虽然,文化行者还有许多的不足和缺憾,但这个学生社团在调查研究、社会服务过程中表现出的切身体验及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感令人心潮澎湃。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金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文化行者们真正深入到农村田野,进入老艺人的生活情境时,他们才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社会人生,什么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什么是人生境遇与艺术追求的反差,这种体验的真切已经包含了某些对人生况味的哲理思考。这些感受不是书本中学到的,而是亲身体验到的。这就是大学生参与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最意外和最为重要的收获。”
  
  如今,这个学生社团已经走出兰州大学的校园,将它的精神融入进更多的高校。刚刚获任新一届负责人的陈静认真地说,新的12年,期待和更多伙伴一起“行以青年”。(兰州大学)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兰州市东郊学校举办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
  • 东岗:高校招生咨询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 防安全走进社会福利院
  • 嘉峪关东路社区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社会治安严打整治”行动 东岗交警查获多辆超员客车
  • 好心“猫奶奶”喂养流浪猫10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