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区六廊三大绿环展兰州生态城乡格局

时间:2018-08-03 22:1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张小燕 点击: 载入中...
  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
 
  四区六廊三大绿环展兰州生态城乡格局
 
  大西北网讯  破解兰州山水之城的生态密码,重构兰州城市空间意向……7月26-27日,以“城市设计引领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2018(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兰州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受邀参加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院长曹军代表规划院以“基于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兰州城市规划探讨”为题,做研讨交流。文章指出,兰州生态建设应以贵州省毕节市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为范例,将兰州建设成为“四区六廊三大绿环连十大公园,借两大屏障展生态城乡格局”。
 
  六盘山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兰州市所辖的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在国家六盘山区,这里干旱缺水严重,贫困面广程度深,生态环境脆弱。“基于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兰州城市规划探讨”,对甘肃省、兰州市现状与扶贫政策进行研究,采用相关理论分析,借鉴国内外范例,以城市规划的引领带动、生态安全的战略提升、区域协调的机制创新为研究方向,从城市规划视角提出生态建设、城乡协同、产业发展、交通先行、特色扶贫五项措施,作为提升兰州区域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的重要路径和内容。
 
  文章指出,兰州区域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暨有政策也有机遇。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工作时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指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时多次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
 
  近年,甘肃省和兰州市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但在方案实施方面,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相互衔接,内容交叉甚至相互冲突,无法在实施层面统一。当前兰州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急需抓住政策和机遇,通过编制“多规合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全国划分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的藏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就包含甘肃省58个片区县,并有17个“插花型”贫困县,有225个特困片带和6220个贫困村、97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这些地区扶持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返贫现象特别突出,扶贫开发形势严峻。
 
  兰州市贫困地区的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处于山地、丘陵、台地、河谷地等构成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干旱缺水,年均降水量为332.2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在1468毫米,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截止2016年,兰州市3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十二五”期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9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下降为2.26%。在2016年第四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兰州市扶贫开发工作被评为国“2016年民生示范工程”。
 
  尽管这些年兰州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受兰州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脱贫担子仍然不轻。兰州中心带动作用不强,制约和影响了在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上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聚集能力。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的引领带动、生态安全的战略提升、区域协调的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策略与行动。全国各地区在贫困问题上各有特点,现行扶贫模式需要从最初的“输血式”扶贫,逐步向“造血式”功能扶贫模式转变。文章试图将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贯穿在各规划中,来探求兰州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有效策略与行动。
 
  生态引水。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需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流域未来缺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2000年完成的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解决了永登、皋兰两县22个乡(镇)28.3万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灌溉面积73.47万亩;引洮供水一期、二期工程改善了甘肃中部及兰州市榆中地区缺水的状况,总干渠年调水总量5.5亿立方米,其中2014年完成的一期工程受益区总面积为1.97万平方公里,涉及甘肃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155个乡镇,总人口约300万人。但受区域内水资源条件的制约,现有水资源供给的数量、质量和供水保证程度仍不能满足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兰州以及甘肃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由于各种原因,至今还未建设。为解决缺水问题,跨区域引水工程则成为该地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国内外都江堰引水工程、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埃及西水东调工程等,都是跨境、大规模、长距离重新分配水资源的范例。生态引水工程是解决区域缺水的根本途径,也是生态建设的基本保障。兰州要以在兰州的中科院科研机构为依托,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及开展跨国界河流、跨流域引水、跨界水污染治理及跨境生态建设合作机制研究等工作。
 
  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兰州开展生态建设要借鉴瑞典生态城的样本马尔默新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安徽省马鞍山市、黑龙江省大庆市取得的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同时以贵州省毕节市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为范例,将兰州的生态建设成为“四区六廊三大绿环连十大公园,借两大屏障展生态城乡格局”。
 
  四区,将兰州市域生态划分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城镇建设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功能区的四类生态功能区。六廊,将兰州至榆中县、临夏市、西宁市、白银市、兰州新区、永登县六大对外通道两侧100米范围两侧进行综合生态治理,建设6条绿色生态通廊并与“三环”进行联接。三大绿环,构建长约600公里、面积约400万亩并与外围生态环境形成千里生态屏障的兰州市域生态绿环;构建环绕兰州市区南北两山生态绿化的城市生态保障绿环;构建兰州新区及周边辐射区百万亩防护林的生态防护绿环。十大公园,是指兰州市域范围内的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兰山、关山、石头坪等六大森林公园。两大屏障,是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两大屏障。
 
  城乡协同。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六盘山扶贫规划提出西北地区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以上规划都将区域内的城市从同质竞争转向分工融合,作为推动区域优化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研究中指出,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坚持“注重协调”的原则,促进了苏锡常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兰州市借鉴国内外都市圈、都市群、都市带等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将兰州城乡体系建设成为“双城五带三县众镇领数百村庄,构一圈群现幸福城乡体系”。
 
  乡村建设。幸福城乡的研究及应用已愈来愈引起政府和专家的重视。兰州市应借鉴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幸福城市”经验,以健全统筹城乡体制机制为重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加强扶贫开发与乡村建设。
 
  产业发展。兰州要发挥拥有各类科研研发、技术中心、试验基地以及专业人员的科技优势,运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借鉴深圳市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搭建“一带一路”发展平台,建立研究协调机构,赋予相应的事权,力争享受国家的优先配置,提高其向西开放和区域合作的自主性,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将兰州城乡产业建设成为“三区三链八大产业带富民产业,创两职能造活力城乡功能”。
 
  交通先行。铁网规划的“八纵八横”高铁布局,其中4条高铁线路经过兰州,有12条普速铁路网通道在兰州交汇;“十三五”规划的“五横两纵一环”总体空间格局中,兰州为陆桥通道西段、京藏通道西段、包昆通道节点城市。借助区域综合交通优势,兰州市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要交通先行,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挥“三铁两环两大机场通乡村公路,呈两枢纽强中心城市作用”。
 
  特色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州模式研究”指出,贵州的精准扶贫体系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的“六个到村到户”。兰州特色扶贫要运用竞合理论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并借鉴贵州扶贫经验,建立“山青水润天蓝路畅有九大设施,显两特色筑品质城市基底”。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基于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兰州城市规划探讨”一文将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体系全过程,用“多规合一”的方法,尝试用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协同编制的思路,探求以城乡规划为主导的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模式,破解兰州山水之城的生态密码,重构兰州城市空间意向,找到了适合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新路径。
 
  据悉,“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2006年由文化部、建设部等诸多部委首次主办。自首届在北京成功举办以来,在珠海、天津、广州、海口等城市又成功地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在中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大会规模和影响力稳步扩大,已成为国内城市规划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之一。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