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文化元素守住文明风尚打造美丽乡村 “省级美丽乡村”榆中县分豁岔村探访记

时间:2018-06-26 23:1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张小燕 赵江梅 点击: 载入中...
  融合文化元素守住文明风尚打造美丽乡村
 
  “省级美丽乡村”榆中县分豁岔村探访记

 
  郁郁葱茏的山,潺潺逶迤的水,亭台楼榭、古老的水磨沉浸在夏日的姹紫嫣红中,静静地诉说着一个村庄厚重而又神秘的过往;广场边烽火夕照的仿古城墙,承载着村里人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美丽的分豁岔村在艳阳里宁静、祥和、熠熠生辉!
 
  上下帮扶联动转型发展致富
 
  分豁岔村紧邻国家级4A景区兴隆山,有“春登青山,夏避酷暑,秋打麦田,冬观雪山”的自然基础条件。有着良好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的分豁岔村,多年来却受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制约,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800元,全村约三成的人口还处在贫困线下,属于城关镇14个村的“困难户”。
 
  村委会主任贾志勇介绍说,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2013年,村上联系帮扶省环保厅、兰州银行,听发展意见,要帮扶资金。分豁岔村通过整合帮扶资金,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争取财政、建设、文化、扶贫等部门资金,实施了清溪小学及幼儿园新建工程。
 
  该村还积极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将土地通过流转的形式形成合作社式的劳作,引导群众有计划的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和现代设施农业。
 
  杨自龙家有6口人,2013年以前是村里的建档立卡子女贫困户。原本东奔西走打临工的他,在村上的说服和鼓励下,协调帮扶单位兰州银行帮扶贷款90万元,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注入资金30万元,成立了吉隆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先后搭建起了17座大棚开始种植草莓。他说春节期间,草莓采摘的人特别多,每斤40元左右,春节过后价格有所下降,但是因为绿色环保来采摘的人还是很多,一棚草莓的年收入,比种小麦多出来好几万元。
 
  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发展散养鸡5000只,并利用传承30多年的榨油技术,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把“分豁岔榨油”这一优势项目做强做大,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
 
  融合文化元素彰显历史印记
 
  据记载,分豁岔村以前有十几盘水磨,在清朝同治时期被焚烧殆尽。清光绪初年,本村村民王生贵、王好存父子再次修建水磨,最初为两层的石砌瓦房,用于解决三沟十八庄老百姓无处磨面的问题,也是当时公用面粉主要加工地,加工场面十分红火。这盘具有传奇色彩的水磨保留到了今天,不但让后人了解先辈生活,激励大家齐心奔小康的信心和勇气,2001年8月15日被榆中县人民政府授为榆中县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确立了‘一心多景、一轴三廊、四片联动’发展格局。”在谈起分豁岔村美丽乡村建设时,城关镇书记许先文如是说。他介绍,分豁岔村自2013年完成脱贫任务后,2014年就被纳入了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行列。城关镇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为分豁岔村出良策献计谋,确定以“传承九磨文化、做足山水文章”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自然资源,特别是发挥分豁岔天然水源的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做活水的文章,让人有溪水潺潺、水磨滚动、风景怡人的感觉,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打造避暑休闲的美丽村庄,下决心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村致富上台阶。
 
  分豁岔村古时就有金县八景之一的“烽火夕照”之说。传说夕阳将落未落之时,晚霞赤红如血,涂遍半边西空,其色彩由浓向淡,由赤红渐次幻化为绯红、淡红、妃红,到了高空,则飘逸为丝丝缕缕的红色玉带,在碧空的浩淼蔚蓝中牵引着团团祥云轻慢地浮摇,如一幅色彩溢漾的油画。置身此处,榆中川、龛谷川、定远连搭川、苑川尽在眼底,并可遥望地处北山的密不老墩,其景象夏日最为艳丽壮观。整个山川里,突兀处被那浓艳的夕照涂抹了绚丽的橙红色,如沐晨曦,而远山及其阴凹处,已是暮色沉沉、夜朗星疏时分,奇景如梦如幻。按照这个传说,2016年建成烽火夕照长城墙、山神庙观景平台和小游园,同时恢复了重阳民俗文化活动。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分豁岔村按照尊重历史记忆,对于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历史遗存,尽可能予以保留;在广场建设和民宿建设中充分运用中华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元素或符号打造特色;在空间格局和景观塑造上力求展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留住乡愁的田园风光,形成了处处有景观,组组有韵味的自然文化景观,让大家感觉到有场景、有故事、有温度。
 
  现如今走进分豁岔村,映入眼帘的是非常干净整洁的村落,一条宽敞的水泥路通往村里的每一个角落,美观大气的水磨广场、引人注目的中国梦广场,触目所及的满目苍翠和争相开放的鲜花,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分豁岔变化太大了,漂亮的房屋、别致的长廊、青砖白墙上的字画和景区已融为了一体,抬头看看这湛蓝的天空,你也闭上眼睛感觉一下微风拂过、淡淡的乡土芬芳扑鼻,真的好惬意呀!一到春天草绿花开,我就开始带家里人来这里玩,我们一家人每次来就都不想回去了!”兰州来的游客王先生说。
 
  美丽乡村农家乐倡导文明新风尚
 
  “我们村已先后通过省、市美丽乡村建设验收,打造了一个不要门票的乡村旅游节点。到这里来,能品野菜、听蛙声、忆水磨、体验农耕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分豁岔村党支部书记罗斌仁高兴地说。
 
  从五年前脱贫开始,分豁岔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部分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比如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周云,他家开的800多平方米的“周家大院”一年收入非常可观。
 
  周云是豁岔村一社村民,家有五口人,1993年开始在通渭、青海等地从事油料加工,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属于村上先富起来的能人,2014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他从中看到商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利用自家宅院,开办“农家乐”,“五一”以后开始经营至十月底结束,接待周期为六个月。“道路全部硬化,环境干净整洁,景观美丽还有故事,吸引来了不少游客,关键是还留住了很多游客,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周云笑呵呵地说,农家乐刚开始的两年,每年的收入2到3万元,来游玩的都是县城人;现在效益好多了,周末达到高峰,有10桌人左右,大概100到120人,兰州市四城区、榆中县城的人都来了,1个月纯利润有1万多元。
 
  罗秉仁说,周云的农家乐开办为分豁岔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开了个好头,好多家户纷纷效仿也开办起了农家乐,家庭收入开始增长,人们的生活条件明显好转了,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男人们一闲下来就喝酒赌博,女人们一闲下来就拉闲话闹是非。镇、村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开始大力倡导文明树新风,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罗秉仁指着一些农家大门边墙说:“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就先从每一家找家训、立家规,然后制作成漂亮的牌子挂在门口,时时提醒着进出的每一个人。”他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邻里亲近,做任何事都容易。
 
  据了解,分豁岔村把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在全村范围内从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中广泛征集好家训,在全村形成了户户挂家训、家家立家规的“家训村”,以文明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周云家的大门口贴着“家庭和谐、邻里相亲”这样一条家训,而对于周云来说,好的家训是他家庭和睦、创业致富的根本。周云说:“我们村每家每户都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立家规、树家训,有的是孝敬父母、有的是尊老爱幼、有的是发家致富......自从挂上了家训牌,全村的人就开始讨论张家或者李家的家风,开始讨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开始从语言上、行动上各各方面不但监督别人,而且还开始反观自己、要求自己、教育孩子,整个村上再也听不到吵架闹事的现象,反而一团和气,文明亲切。”
 
  罗秉仁表示,为了引领乡风民风向善、向上,不仅要生活富裕,乡村美丽整洁,还要群众的精神面貌有大的变化,使群众的精神生活向着美丽乡村的目标更进一步,还按照县文明办的要求在全村开展道德培育、崇礼明信等“民风建设十大行动”,使分豁岔村不光风景美,还会让游客感受更多的内涵美、文化美、精神美。
 
  榆中县文明办主任李娟介绍说,近年来,榆中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将精神文明建设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要求凸显文化亮点,使美丽乡村有“范”。将文化墙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提高村民素质的“新课堂”,绘制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文化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24节气文化墙,突出反映孝德文化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新时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依托廉政文化墙设置,用墙绘形式生动地展现村史村情、历代名人、公益事迹等,激发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挖掘培养了一大批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等先进榜样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了榆中县第四届“十大道德模范”、榆中县首届“二十四孝模范户”,积极推选“榆中好人”入选“兰州好人”及“中国好人榜”,2017年推荐上报“兰州好人”12余名,入选“兰州好人”9名,入选“中国好人榜”2名。评选“五星级文明户”1000余户。(记者张小燕赵江梅)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