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一个西北“移民”城市的年饭,藏着故乡的味道

时间:2014-01-30 12:06来源:新华社 作者:屠国玺、刘艺杰 点击: 载入中...
    
  新华社兰州1月30日新媒体专电(屠国玺、刘艺杰)
走在西北城市甘肃省白银市的大街上,你可以很容易根据口音分辨出他们的籍贯,在很多人的口中你能听到东北话、山东话、河南话、上海话的印记,尤其是年纪稍大些的人。
  
  上个世纪中叶,他们的父辈拖家带口来到这座因为矿藏开发而兴起的西北小城,带着乡音、乡俗融入当地的生活,风俗习惯的变与不变时时刻刻都在他们身上体现着。
  
  临近春节,家家都要准备年货,白银外地人的年货跟当地人还是有所不同的,尤其体现在自家做的吃食上。
  
  粉蒸肉、开花馒头、葱油面、排骨年糕……这些小吃你可能平时在饭馆里吃过,但是自家做过吗?对于西北人来说,可能这些小吃仅限于在外面的餐桌上偶尔尝尝就行,平时家里是不会做的。而对于在西北生活了几十年的“上海人”来说,这些可都是过年必备的食物。
  
  50岁的鞠燕,1965年跟着父母从上海来到了白银。不到两岁的她尽管对当时的长途迁徙没有印象,但是从口音到饮食习惯都能知道鞠阿姨不是本地人。今年春节和往年一样,鞠阿姨年前做好了开花馒头,准备好除夕大餐的食材。开花馒头,顶部呈花开四瓣状,花瓣是桃红色的,口感暄软清甜。鞠阿姨告诉记者,开花馒头还有一个名字叫:白银如意,虽然这名字与白银这个地方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但听着是个吉祥的意思,“白银人吉祥如意”。
  
  排骨年糕是上海人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美食,尽管从小在白银长大,鞠阿姨也一直保留着年夜饭的上海传统。“我从小就爱吃排骨年糕,我妈妈一到过年就会做的。我只学了点皮毛,味道比起我妈妈当年做的差远了。”说到前年过世的妈妈曾经的厨艺,鞠阿姨赞不绝口。
  
  由于从小到大上学、上班都在白银,周围的同学同事也有很多白银本地人,鞠阿姨也学会了不少西北美食的做法。油果子、黄焖羊羔肉、洋芋糊糊面……程序简单点的基本都能做。不过,鞠阿姨也承认自己喜欢甜食,所以比起西北风味还是更喜欢上海风味的吃食。
  
  西北铜加工厂退休职工王素芬,78岁,辽宁沈阳人,今年已经是来到白银的第51个年头了。春节前,记者来到白银区工农路街道西铜社区她的家中,她和老伴儿正在灶台前忙活着。当被问及家里年货中最有东北味儿的是什么时,王奶奶操着东北话说:“那肯定是猪头肉啊。我们东北农村的亲戚们一般是腊月杀猪,煮个肘子,灌点血肠。年前几天再把猪肝煮了,把猪蹄烤成冻子。猪头肉等到正月十五吃一半,另一半到二月二再吃。”王奶奶也坦言:“现在年纪大了,也做不了那么多肉,但是一定会到市场上买点猪头肉,二月二吃。二月二龙抬头,有讲究。”
  
  锅包肉、酸菜饺子也是往年王奶奶家除夕必须要准备的美食,不过今年吃的地方可能要换一换了。“儿女心疼我们,今年打算到外面大饭店去吃年夜饭,都已经订好了。”王奶奶笑着说:“但是锅包肉、酸菜饺子我是一定要点的。过年不吃酸菜饺子不得劲儿。”至于东北的传统年货鹿肉、朝鲜打糕,在白银生活的王奶奶一家三代人,如今已经很少吃了。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在这片形似桃叶的土地上,生活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有色金属的大规模开发,“一五”时期,全国各地大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奔赴白银,使得外省人口一度占到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小小的白银也就成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
  
  多年后,许多外地人成了“地道”的白银人,但每到过节,在年货里藏着的还是各自浓浓的故乡味道。(完)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