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民到居民还有多远

时间:2013-11-11 08:41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唐华伟 点击: 载入中...

  “幸福进城”让人和观念一起上楼


  大西北网11月11日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大量农村住房用地以及耕地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离开了院落式的平房,搬到社区单元楼房中居住,许多农民纷纷“洗脚上楼”。城中村这个概念,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渐成为久远的记忆,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社区、扎根社区,兰州的人们开始称他们为居民或新市民。


  从“乡下人”到“新市民”,不只是称呼上的不同,随居住形态改变的,还有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有物质上的回馈,更有传统文化和精神上的失落。而曾经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思想观念,也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正如旧习俗并非一朝一夕养成一样,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培养,同样需要时间。记者 唐华伟


  城市化进程中,“洗脚上楼”的农民和他们的新家园,正书写着一个建筑重建、社会关系重构,以及更加艰难的精神重构的过程。人们期待这个由“土”变“洋”、由“旧”转“新”的过程,短些再短些;新市民完全融入城市文化的进度,快些再快些。


  微妙的理由:“总有城中村的感觉”


  她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看惯黄河的她,想看海,李佩佩便将志愿报到了青岛。


  青岛话讲起来很温柔,她不仅喜欢青岛的服饰和饮食,更羡慕那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现实点说,青岛对我的吸引力比家乡兰州要大得多”。


  大学期间的同学一直鼓动她留在青岛,这让恋家的她感到很纠结。毕业后,她在青岛工作一年后,决定先回兰州看看父母,并当面问问父母的意见,再决定是否迁移户口。在回家期间,安宁区福强路的家被拆迁安置,李佩佩参加了拆迁户的就业技能培训,让她暂时留在了家乡,也开始了她人生的第二份工作。


  对家乡的眷恋战胜了留在青岛的想法。思量下来,李佩佩觉得自己家乡虽不比青岛发达,但就是依恋,这里有亲情、有回忆。


  她是“农家女孩”,以前每逢收获时节,都会帮父母收菜。蔬菜是她家的经济来源,卖菜挣的钱关乎她的学费。“家里有两个孩子,都是大学生,我是老小。父母为供我们上学很辛苦”,但以前的家乡生活,在李佩佩看来,并不如意。


  李佩佩说,爸爸为了种菜、收菜,长时间劳作,患上风湿病,花了不少钱,至今也没治好。她还记得家门口的土路一到雨雪天气就变成“水泥路”,踏过“水泥路”,村民们的住房以砖混房居多。她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希望走出去闯一闯,相比南方城市生活,家乡毕竟单调沉闷,希望过上“城里人”生活,这也是李佩佩从小的向往。


  新家乡、新生活,带给她第二份工作,家里开始变模样……


  项目建设带来了征迁安置,砖房变楼房。在福强路西段,一幢幢交付使用的安置楼,看着高高耸立的楼房,李佩佩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终于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住楼房了,呵呵,比起以前的大杂院,楼房冬天暖和,而且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小区环境也特好,下班后可以在小区健身场地锻炼锻炼身体,买菜购物也很方便。比起以前种地的日子那可是好多了。”


  但是,李佩佩对于是否住在这里犹豫再三。尽管这里已经实现了高层公寓标配,坐拥黄河美景,她还是给出了一个微妙的理由,“总有城中村的感觉。”


  直到同住一层的另外3户都变成了租客,李佩佩才发现自己跟邻居谁都不熟,“其中有一户,差不多半年,我还没见过他们家的一个人。有些租给公司做办公室,也见不到什么人。”只有在小区楼下,她才能碰上几张熟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大声聊天。“这里总是很吵很热闹,跟别的小区不一样,现在又有很多租客,反正什么人都有。”


  李佩佩现在面对的邻居是一群更“高端”的租客,大学生、白领、外国人,湖南话、东北话、英语……然而,租客与回迁户村民之间的观念分歧也相当鲜明。村里放鞭炮,敲锣打鼓,“太吵了,噪音分贝超标,严重干扰正常生活!”      为此,高层里又掀起一场争论:要不要禁止这些旧习俗?村民认为,如果放鞭炮、敲锣打鼓都反对,那还有过节的气氛吗?“希望扰民的旧习俗能慢慢改掉,毕竟回迁的关键是‘融入都市’! 否则只能看着钱从手缝溜走……”对此,李佩佩倒是很理解。


  村民都把原来的生活习惯带进了小区


  正午,在安宁区廖家庄一居民单元内,两个赤脚的中年男子正在乒乓球桌前打球,底楼墙上贴着禁止饲养大型犬类的通告,以及一张宣传不乱扔烟头、不乱吐痰的打印稿。电梯里宽敞干净。


  这里,现代化的楼房已经让人看不出曾经城中村的痕迹,正在树下下棋的刘鸿儒老人感受着自己现代化的新家,“以前不敢想,没想到老了真成了市民,这里的环境确实整洁多了。”刘鸿儒老人是2012年搬到这里的,两年的时间,渐渐已经习惯了更为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市民生活,唯一不习惯的是住在楼里的生活。


  “生活倒还算习惯,就是上下楼的时候不大方便,岁数大了实在是有些困难。”刘鸿儒回忆着,原来住在村子里的时候,手一推门就进房院,一掀门帘就进屋,原来他家有一个大院子,邻居经常互相串门,现在都给“圈”起来了。虽然还是原来的邻居,现在串门却少了,家家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串门的前脚踏过去,主人后边用墩布拖,那多不自在。原来每家都有个院子,可以随便放东西,现在有点东西也没处搁。“从2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搬进楼房,就像进了鸟笼子。”


  和刘鸿儒老人一样,今年63岁的田秀红老人也觉得住进高楼对于邻里的沟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住平房,进出很方便,要去谁家串串门,遛着弯就去了。现在也没有约定什么时间大家一起聊聊天,基本上就是能碰着就一起坐会儿。”田秀红老人显得有些惆怅。“从小平房住进高楼了,起初必然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可是我们还是要慢慢去适应这个环境。”


  在现代化回迁小区内,老人们对现代生活的“不适应症”随处可见,小区里大部分住宅楼都安装了单元防盗门,但有一大半的单元防盗门下都垫了一块砖,用以支撑门不被关上,小区里的居民们表示,这样一来进进出出就方便多了,层层防护的感觉反而不好。


  在小区里,除了漂亮的大门,整齐的楼房,整个小区还有一种“田园风光”:许多楼下的绿地成了菜园,种上西红柿、茄子、辣椒、葱、瓜等。“现在菜市场的菜又贵,而且吃起来还不放心,总担心会有什么添加剂,还是自己种的菜、种的粮食才吃着放心啊!”老人们说她在农村的时候养过鸡,自己种菜、种地,相比于小区里没用的花花草草,还不如种种菜。


  “从原来的院子搬到楼里住,可以说有利有弊。”田秀红老人说,现在的小区明显比以前的城中村干净,生活垃圾都装入袋子,放入楼下垃圾箱,小区里花花草草很好看,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了,冬天也不用自家生炉子了,现在集中供暖,可是,也有一种失落感,和原来的生活太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也会尽量在现在的小区里保留原来的一些习惯。


  田秀红老人所说的老习惯之一就是生火做饭,在小区内一角,一间不大的棚子特别引人注目,“这里是我们自己搭建的,人们没事的时候来这做个饭,还可以一起吃吃西瓜,聊聊天。”这时,旁边一位居民也正在劈柴生炉子烧水,而且旁边还支起了一个锅。“这是他们旧家具劈成的柴火,没事生个炉子烧壶水,拿铁锅做顿饭,省钱也方便。”田秀红老人介绍说。


  虽然是城中村,一直与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交集,可是,一旦完全摆脱村民的帽子,过上市民的生活,不适应的感觉仍然非常强烈。很多城中村村民都把原来的生活习惯带进了小区,劈柴生炉子烧水做饭、拉绳子晾被子、开辟了菜园子等等习惯随处可见。


  从村民走向居民都要完成的必修课


  一个聚集着西固区新城镇白领、民工、创业青年的QQ群异常活跃。热爱社火、腰鼓的新城镇人都要在QQ群上热烈讨论、分享心得,兴奋地在群里晒照片、视频。“好在新城镇人还有这些爱好,连这个都荒废了,那就太可惜了。”有人在群里留言说。


  “我们这一代还经历过农村生活,还下田干过农活,摘过果,锄过草,能吃苦,而现在的小孩,从小没吃过苦,你还指望让他去玩社火,一身土一身泥,累得筋疲力尽,他未必感兴趣。再过几代,这个玩意荒废了也不是没可能。”姚世涛对自己村民的身份颇感骄傲。


  姚世涛和妻子、儿子住在新城镇一套75平米的房子里,父母和弟弟住在附近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姚世涛家的客厅里还摆着一个神龛,供奉着先祖。“有人批评这是迷信,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是一种对祖先的敬畏。”


  姚世涛他没有走上大多数新城镇青年外出打工的老路。学美术出身的他现在从事专职摄影记者,时常参加镇上的社火表演。尽管出入高档酒店、会所拍摄照片,姚世涛跟同龄人的心态还是不太一样,他总在担心有些东西在他那一代还有传承,再过一两代,老人离世后,就会永远地消失了。


  同样,从城中村搬迁入住现代化小区的西北师大教授闫继华很是感慨,村民变市民,好处多多,可是,旧根难舍,有时也会怀念过去。“而且很多旧习俗都难以维持,村里红白事的习惯也得改变,以前办喜事都是直接在村里,搭起帆布篷,摆开八仙桌,支起大铁锅,人来人往,宰鸡宰羊,婚礼时,宾朋满座,鞭炮齐鸣,现在在小区里这样,就会引起附近一些居民的不满,可是如果都去大饭店里举行,委托专门的婚庆礼仪公司操办,我们也会不适应。”


  “在村里摆酒席,承包给专门的酒家,去到那里就有得吃了,更有传统韵味,方便村里、族里的亲人过来,比酒家热闹很多。当然也有人喜欢去酒家摆的,可能觉得高档些,但我们老人都不太在乎这点的。有些外面的朋友反而喜欢我们这里,觉得蛮新鲜的。”闫继华认为,“实际上,不是拆除了城中村,建起了新楼,就实现了城市化。”


  一个城中村的改造,大概只需要3年、5年时间。可是,由村民向市民转换,虽然一夜之间就可实现,但是其文化层次、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提升,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闫继华说,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思想观念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何帮助村民尽快适应城市化生活,尽快建立城市化的人际关系,需要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努力,也是每一个正在从村民走向居民的人要完成的必修课。


  “最终,实现人和观念一起上楼。”闫继华认为,“此外,要让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真正享受到便利、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还必须重视城中村改造后的市政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闫继华指着对面楼密密麻麻的阳台,很快就把村里人的阳台从晒满衣服、堆着崭新脸盆、电器纸盒的阳台丛里找到了,而他们正在用一拨又一拨的更替速度占满整幢大楼,又将一拨又一拨新的生活带入这里。


  (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严惩8类行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 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火车站至公交五公司盾构区间实现双
  • 兰州市轨道公司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 23名兰州轨道交通工程务工人员搭乘包车集中返兰
  • 兰州市牛肉面馆分批次有序恢复营业
  • 兰州:工业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