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之痛:城市文明不能丢失“良心”

时间:2013-07-21 18:3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记者董峻 点击: 载入中...

        一年前的今天北京暴雨成灾,下水道吞噬鲜活生命的梦魇令人叹惋。下水道不仅是城市生态循环的关键,展现城市文明的程度,更检验着一个城市的“良心”。
        国家防总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全国累计30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4770万人,因灾死亡300多人,失踪200多人,倒塌房屋15万间。


        客观看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存在一定客观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滨,不同程度遭受江河洪水和内涝积水威胁。受制于气候影响,我国很多地方雨季集中,夏秋为甚,这也为城市防洪增加了难度。
        但也要看到,城市洪涝灾害也与一些地方“重地上、轻地下”有关。城市高楼越来越多,地面硬化造成可以渗水的“毛细血管”减少。下水道这种看不见的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他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甚至截断排水管网,破坏城市排水系统。一些城市的老城区排水系统老化失修、淤积堵塞严重。如此等等,是造成城市排水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中容纳的水分增加7%,全球区域性升温频率不同使大气更加不稳定。为此,极端天气、水旱灾害不仅多发重发,其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也将日益突显。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的新形势,城市防洪的任务更加艰巨。
        人们希望,相关部门能把城市防洪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早日解决好防洪排涝的薄弱环节。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公共绿地、洼地等建设临时调蓄涝水场所,对侵占河道湖泊、截断排水管网等现象及时查处,早日恢复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洪能力。
        长远看来,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进一步提高科学化水平。城市建设尽力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统筹好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增加道路交通网络的防洪设施,增强城市的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筑牢地下“良心”工程,提高城市的防涝能力。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中国发展面对面⑥)——中国是怎样走上绿
  • 人民论坛:让文明之花长开
  • 共同描绘文明交流互鉴的宏伟画卷(国际时评)
  • 党员干部注意!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这些错不能犯
  • 东湖评论:自我革命不能做“三客”
  • 钱江潮评丨五千年良渚 印证中华灿烂文明史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