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为何要拯救中国方言?

时间:2013-07-10 12:11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家健 点击: 载入中...
  我们必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不同的方言中包含的那些丰富的情感模式和价值体验如何得到保留?它们如何被融入到一个新的统一的语音系统之中呢?
  
  最近有一个“乡音苑”网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个网站旨在寻找和拯救中国各地成百上千的方言,在它们消失之前留下宝贵的记录。这个方言地图网站的创办人是两个美国人:柯祎蓝和司圆直。其中柯祎蓝是台湾清华大学的语言学研究生,主要研究中文方言的历史;司圆直通晓多种语言,包括中文、西班牙语、韩语和拉脱维亚语,可谓是两个语言专家。
  
  为什么是美国人看到了中国方言的价值和消亡的危险呢?这是因为方言之间存在巨大的发音差异是汉语体系中的一个特有的现象,而我们身在其中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方言的价值。
  
  中国的方言多且非常复杂,秦始皇只统一了文字而没有统一语音;由于汉字是一种单音节文字,它捕捉到的最小的发音单位是音节,而不是音素,所以很多方言的独特的发音并不能够被汉字记录。也正是因为汉字不参与语音的记录和改造,这无意中造就了一笔语音的财富——很多远古时代的语音可以得到传承。
  
  另外,人类的口述历史的长度要远远久于文字记录的历史,语音(方言)中包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特别是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态,更多地被记录在了语音之中。比如“吴侬软语”就非常直接地记录了江浙地区文化中传承的那种温柔和雅致的情怀。在这个基础上,不同的方言也在艺术中呈现出它的多样性,比如昆曲、梆子、梨园戏、京剧等,这些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再比如《楚辞》,用普通话念出来如同嚼蜡,用长江流域的湖北方言朗诵,却是如歌行板。
  
  发音独立于文字系统之外也造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中国人习惯以口音为基础来获得一种情感上的相互认同感,即“老乡文化”。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以文字为基础的国家概念和以口音为基础的乡土概念就构成了中国人的两种基本情感模式。近几十年来,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汉字和拼音成为了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不能被汉字系统记录语音信息的方言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很多地方的中小学生已经不能够说一口地道的方言了,这意味着一些独特的口传文化会逐渐消失,那接下来会不会是民歌、戏曲呢?很难说不会。很显然,这两位美国的语言专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语音学的研究发现,使用同一种口音的人群,往往具有相近的情感模式和价值取向,因为语音更直接地塑造人的情感和体验;所以口音的统一(或者说普通话的推行)并不是建立一个交流工具那么简单,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情感模式和价值体验的认同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不同的方言中包含的那些丰富的情感模式和价值体验如何得到保留?它们如何被融入到一个新的统一的语音系统之中呢?
  
  中国人偏好大一统,但大一统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多样性不应该得到保留。中国文化在很多地方趋同,恰恰在语音方面具有最大的多样性,其中必然保留了极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要素,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记录和发掘的,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鲜活样本。
  
  □李家健(北京文化时评人)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3_07/10/27335310_0.shtml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委员讲堂”第八期:凌友诗委员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
  • 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文生态山清水秀
  •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科学设计
  •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凝聚网络正能量 “网络中国节•端午”主题
  • 传承传统文化要防止几种不良倾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