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基金”花钱咋如此大方

时间:2012-04-27 10:27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屈正州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专项公益基金——“仁爱基金”,通过其下属的“志愿者工作办”陆续向陕西捐赠了上万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大多没有流向需要“雪中送炭”的群体,而是捐给了大型国企和一些地级市的老干局。(4月26日《华商报》)


  “仁爱基金” 作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下属的一项专项公益基金,雪中送炭、公开透明、尊重捐赠方意愿、体现资助效益是其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但现在看来,“仁爱基金”的所作所为严重违背了其运作原则,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乱象丛生的慈善格局。


  慈善事业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它是一项被赋予了社会救助职能的崇高事业,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扶危济困的善举。当单靠政府力量不足以满足所有社会弱势人群需要的时候,正是慈善发扬人道精神和扶危济困传统对其进行救助的时候。但“仁爱基金”的做法却匪夷所思,政府机关和大型国企的离休干部,显然并不是亟需慈善救助的目标人群,“仁爱基金”一厢情愿地向他们“捐赠”成百上千辆质量低劣的自行车的做法,令人莫明其妙。如果说雪中送炭之举才是真正体现了慈善的本义的话,“仁爱基金”向国企捐赠自行车的锦上添花之举,怎么看都显得多此一举且荒谬绝伦。


  “仁爱基金”不仅在捐赠对象上有“表错情”之嫌,为什么选择这些质次价高的自行车作为捐赠物品更令人疑惑。退一步说,哪怕是质量再糟糕的东西,也是需要用钱来买的,何以“仁爱基金”在这方面花起钱来如此豪爽大方?红基会作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其资金来源无疑是社会各界的无私捐赠。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这笔来自民间的社会财力,无疑是对爱心捐赠者负责、进而树立良好社会公信力的应有之义。我们看到,公开透明、体现资助效益也是红基会明确规定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那么其下属的“仁爱基金”如此滥用捐赠者资金,怎么就可以放任自流而无从严格约束?


  尤为甚者,是“仁爱基金”财务账目管理之混乱,令人惊诧。成千上万车辆自行车的采购量,居然可以不签合同不要票据;动辄几十万的捐赠,却连一片纸的票据收条都没有,这般怪象,叫人慨叹的就不只是“崽卖爷田心不疼”这么简单了,其中是否有浑水摸鱼的猫腻,的确需要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严查。


  有道是,公信力是慈善机构的生命。这种弥足珍贵的社会公信力,源自慈善机构在运作模式的透明、财务信息的公开以及自律机制的健全、外部监督机制的必不可缺等多方面的努力,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仁爱基金”的运作,这种目标迷失的“自行车慈善”注定行之不远。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郭夏:开放创新“金砖+” 命运与共亚非拉
  • 博论|“主旋律”蕴含巨大精神力量
  • 四个自信”系列之二《理论之光》
  • 【地评线】守护“第五空间”,增进民生福祉
  • 从“闲人免进”到“城市客厅” 常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效破解
  • 【地评线】中国外贸为何“韧性”十足“逆势”而上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