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时间:2018-03-06 10:31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陕西日报 点击: 载入中...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陕西省三项目入围终评
  
   
  原标题:我省三项目入围终评
  
  刘家洼墓地出土的金器。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陶器。
  
  秦汉栎阳城遗址出土的陶器。
  
  2月26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经过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及全国80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的投票,从参加初评的40个发掘和调查项目中遴选出得票排名靠前的26项考古发现进入最终评选,这些进入终评的考古发现分别来自全国18个省和自治区。其中,我省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渭南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等三项考古新发现顺利入围。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始于1990年,历来被视为考古界的重要奖项,在学界和社会公众间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而备受关注。本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于2018年1月24日正式启动,根据评选活动日程安排,终评会将于4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届时将公布最终获评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各项目名单。
  
  刘家洼墓地
  
  刘家洼墓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2016年底该墓地因被盗而被人发现。2017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墓地及其周边开展了系统的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
  
  一是钻探确认了墓地的范围与墓葬数量,了解了墓葬形制与墓地布局特点。墓地总面积约77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56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座“中”字形大墓(编号M1与M2),东西并列分布,居于墓地中部偏东处。二是对墓地进行全面发掘,2017年共发掘墓葬20座,出土了铜、金、铁、石、玉等材质的器物。墓葬多使用木质棺椁葬具,墓主人头向多朝北,仰身直肢。根据墓葬及随葬品特征判断,其年代为春秋早期或略偏晚阶段。三是通过周边区域系统调查,找到了与墓地年代相匹配的两处居址遗存,包括有陶窑、灰坑、板瓦堆积及陶器残片,以及一处由夯土和壕沟组合成的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域。根据采集陶器与板瓦的特征判断,两处居址的年代为春秋早中期前后。
  
  刘家洼墓地,从墓地布局、葬俗特点、随葬品特征等方面综合判断,应属典型周系族群墓地。大墓主人身份当为诸侯国国君级别。夯土墙、板瓦建材亦彰显出墓地对应的聚落等级非同一般。由此推断,这里当为春秋时期某一周系封国所在。这无疑是陕西关中东部周代考古又一重要新发现,对于研究周代京畿区域的封国采邑制度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地处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南距现泾河河道仅约1公里,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自2004年首次发现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考古工作。2015年至2017年,为了探索遗址东北部聚落功能区分布状况,在遗址东段环壕外开展针对性考古发掘工作时,发现一处大型公共墓地。经初步探明,该墓地总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区域内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初步推测墓葬总数达数千座,目前已对其中的211座庙底沟文化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发掘结果显示,这批墓葬的规格普遍较小,墓葬方向基本为东西向,在部分墓葬周围发现有疑似幡类标识墓葬位置的遗存,据此推测墓地在营建和使用过程中经过周密的规划,类似于《周礼·春官》中所载之“邦墓”。墓葬形制以偏洞室墓占据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在已发掘的墓葬内尚未发现木质葬具,仅在个别墓葬中人骨周围发现了疑似编织物包裹的痕迹。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个别墓葬墓主人的细部骨骼有缺失或移位的现象,还有少量非正常死亡现象。出土随葬品数量较少,大多数墓葬都不见随葬品,推测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但重唇口尖底瓶、卷沿曲腹彩陶盆、泥质筒形斜腹罐等随葬品具有庙底沟文化典型特征,为该批墓葬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
  
  该墓地当属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填补了相关领域考古发现的空白,为从宏观上进一步认识杨官寨遗址的聚落布局提供了依据,也为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实物资料。此外,本次发现的偏洞室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500多年的时间,为该类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秦汉栎阳城
  
  秦汉栎阳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据文献记载,栎阳城在秦献公、秦孝公、秦末楚汉相争之际的塞王司马欣时期都曾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重要城池。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对栎阳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确定了栎阳城遗址的南墙、西墙,并在城中发现大量建筑遗址及道路,但因地下水位甚高,未发现北墙、东墙。
  
  2013年,为进一步确定栎阳城遗址保护范围,为栎阳城保护规划提供科学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队重启栎阳考古。5年来,在精确测量和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考古队通过大范围勘探和小规模试掘的方式,先后确定了一号、二号、三号等三座古城,并在三号古城内试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确定三号古城的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即文献所载的秦至汉初栎阳城。记者郭青实习生张芳玲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 陕西两项目入围二〇一八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 省政府印发《陕西省水污染防治2017年度工作方案》
  • 201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陕西一项目入围
  • 2014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 陕两西入围项目落选
  •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日公布结果 陕西入围了两项
  • 陕西省3考古项目入围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