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滩林场: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转变

时间:2016-12-14 08:57来源:宁夏新闻网 作者:王霞 石卿 张晓 胡 点击: 载入中...

  白芨滩林场: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转变


  在自家承包的大棚里忙活的张雪云看到我们的时候,脸上掩饰不住因“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情。地里刚刚割完韭菜的妇女们正吃着带来的干粮,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家常,冬闲时节,她们正好可以出来帮工。


  今年40岁的张雪云是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大泉管理站的职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3年。


  治沙与致富结合,生态与收益并进


  “刚来的时候这里黄沙满地,一眼望去没有一丝绿色,风沙大得让人睁不开眼。”回忆起过去,张雪云感触颇深。 “现在生活好了,这么多年治沙有了成果,林场领导为了让我们这些职工有更好的生活,让我们把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建立蔬菜大棚将冬闲的日子利用起来。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话间,张雪云给我们指了指身边一捆捆刚刚割好的韭菜,“我和我老婆承包了林场两个蔬菜大棚,28亩果园,一个苗圃。”


  说起今年的收成,张雪云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前两年果园种植营收下滑,林场领导开始琢磨产业调整方向,从去年开始,林场领导看准了发展温棚韭菜种植前景不错,还能利用起冬闲这段时间再创收,我们立马就张罗着干了起来。就拿今年这两个大棚的第一茬韭菜产量来说,达到了6200多斤,一个冬天要产四茬,我大概算了算,这两个大棚三个月下来能有四万多元收入。”还没等我们继续问,张雪云又接着说:“现在的日子真得是越来越好了,我在城里有两套房,林场这里也有房子,孩子们在城里上学不用我们操心,林场政策也好,每年给职工子女上学都有补助,600元、800元不等,林场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了!”


  治沙治出新业态,循环链条广收益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大泉管理站位于自然保护区南部、白芨滩流沙带西南边缘的强度沙漠化级沙区,是自然保护区的治沙实验区,治理前是一座座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10%,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恶劣。从1992年开始,白芨滩林场专门成立治沙队伍——大泉分场(管理站),主要任务是进行沙漠的综合治理,管辖面积42.3万亩。


  大泉管理站站长马国栋告诉记者,大泉管理站作为白芨滩防沙林场治沙试验区,目前有职工108人,建站的最初几年由于没有任何治沙项目,资金匮乏,治沙效果不明显。2000年,林场提出了“内改经营机制,外拓生产空间,靠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行以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承包机制治沙造林,并先后成立三家公司以外包绿化项目增收创收,带动职工植育树苗,再将幼苗卖出以增加收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用于反补治沙。


  2015年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又相继建成了千头奶牛场和温棚大棚,鼓励职工积极入资奶牛场。计划未来还将建立一个厩肥场,将奶牛粪便进行加工腐熟成肥料,用于果园及苗圃使用,形成五位一体的经济循环链。经济循环链带动产业增长,这样的模式也让周边村庄的村民得到了实惠,周边村庄的农民工常年在这里干活,从治沙、果园农活、除草、施肥,栽苗,并协助林场治沙(扎草方格),每年一个管理站大概需要雇工一千人左右,这不仅让林场的用工得到了缓解,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常年靠天吃饭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正是由于机制创新,职工把治沙造林当做自己的口粮田来耕种,由过去的“要我造林”变成了现在的“我要造林”,锻造出一支懂治沙、会经营、善管理的治沙队伍。职工们凭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治沙落了后”的毅力,真正实现了人进沙退。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宁夏治沙样本:让沙漠倒退20多公里,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
  • 麦草方格里的中国治沙奇迹——中国“沙漠铁路”中卫工务段固
  • 滩羊养殖户鲁大哥的幸福生活——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
  • 丁海燕:“四把金钥匙”开启宁夏贺家塬村脱贫致富之门
  • 在青山绿水中找到致富金钥匙——固原市小流域治理成效见闻
  • 宁夏自治区地税局造血扶贫致富开辟新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